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科奖办(2021)9号】要求,我校教职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30个项目拟提名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现将30个项目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具体附后)。
公示期为2022年2月11日至2022年2月17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技处、社会科学处(合署)(83789230)
科技处、社会科学处(合署)
2022年2月11日
项目1
项目名称: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林业局
项目简介:
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ung T. Chang)为我国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首批Ⅱ级),也是福建重点发展的特色乡土珍贵树种,针对其种质资源面临“退化、枯竭和种苗繁育困难”等突出问题,承担完成了福建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编号:ZYCX-LY-2017002),攻克了该树种种质资源遗传保育、种质创新及繁育利用产业化的“卡脖子”问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种质资源抢救性挖掘和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其主要创新如下:
(1)率先开展珍稀濒危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研究,对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利用半枫荷这一我国特有树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需求。
(2)揭示了半枫荷天然种群特征和生态适应性;通过抢救性保护,多层次收集保存半枫荷优良种质资源194份,其中优株家系87份、无性系107份,构建了我国最大的半枫荷育种群体;率先完成了半枫荷全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阐明了半枫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濒危成因,提出了种群保护策略,为其遗传保育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阐明了半枫荷生长和形态的遗传变异规律,初选出速生家系7份,申请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彩叶优良无性系4份。构建了轻基质容器苗培育、嫁接、采穗圃营建、扦插和组培无性繁殖技术体系,攻克了规模化种苗繁育的技术难题。
(4)制定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3篇。
(5)建立种苗繁育基地4个,营建采穗圃47亩,培育优质容器苗600多万株,建立试验示范林2780亩,辐射推广达5万亩以上,为特色珍贵树种的发展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元kaiyuan(中国)、顺昌县林业科学技术中心、三明市沙县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福建省鑫闽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技术职称 | 文化 程度 | 工作单位 | 主要贡献 |
1 | 范辉华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硕士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项目首席主持人 |
2 | 刘 宝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开元kaiyuan(中国)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3 | 张天宇 | 男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顺昌县林业科学技术中心 | 种质保存、采穗圃、扦插繁殖 |
4 | 汤行昊 | 男 | 工程师 | 硕士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及选育 |
5 | 胥清利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 | 种质保存、试验林营建、良种选育 |
6 | 汤道平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 | 试验示范林营建、评价选育 |
7 | 刘敬灶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泰宁国有林场 | 种苗繁育、标准、试验示范林营建 |
8 | 高小坤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 | 组培快繁技术研发 |
9 | 康永武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 | 沙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 规模化扦插繁殖技术研发 |
10 | 叶兴状 | 男 |
| 博士 | 开元kaiyuan(中国)林学院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福建省地方标准:半枫荷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983-2021
[2]企业标准:《半枫荷采穗圃营建与扦插繁殖技术规程》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林木水汽诱导生根育苗装置,ZL202023274940.X
[4]林木新品种:半枫荷‘上坪头1B’,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专家现场查定
[5]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茫1’,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专家现场查定
[6]林木新品种:半枫荷‘天16’,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专家现场查定
[7]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谢3号’,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专家现场查定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Ye X-Z, Zhao G-H, Zhang M-Z, Cui X-Y, Fan H-H, Liu B.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ndangered Plant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fter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J].Forests. 2020; 11(4):434. https://doi.org/10.3390/f11040434.
[2] Mingzhu Zhang,Yuting Jiang,Xingzhuang Ye,Shipin Chen,Bao Liu.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2020,5(1),695-696,DOI: 10.1080/23802359.2020.1714502.
[3] 叶兴状,王妙青,程诺,张明珠,范辉华,张国防,赖日文,刘宝,福建天台山半枫荷天然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种间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0(6):19-28.
[4] 叶兴状,张明珠,刘益鹏,闻国卫,赖文峰,范辉华,张国防,刘宝.基于SRAP标记半枫荷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0(4):60-68.
[5] 叶兴状,文国卫,张明珠,刘益鹏,范辉华,张国防,陈世品,刘宝.珍稀濒危植物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J]. 植物科学学报, 2021, 39(4):415-423.
[6] 叶兴状,杨先吉,王妙青,刘宝,范辉华,汤行昊,张国防,曾桂华,郑世群.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转录组中 SSR位点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5):1585-1592.
[7] 叶兴状,刘丹,罗佳佳,范辉华,张国防,刘宝.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的转录组分析[J]. 植物研究, 2019,39(2):276-286.
[8] 陈齐明. 半枫荷的组织培养,福建林业科技[J],2019,46(04):38-42.
[9] Xinghao Tang,Huihua Fan,Juan Zhang,Yu Huang.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hang T5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2020,5(2)1267-1268,DOI:10.1080/23802359.2020.1730264.
[10] 刘际民. 半枫荷扦插技术研究,山东林业科技[J],2020,50(1):55-58
[11] 罗仕祥. 濒危植物半枫荷生境调查及优树选择技术研究,林业勘查设计[J],2020,40(1):46-50.
[12] 半枫荷优良家系苗期综合选择,福建林业[J],2021, 第1期(总第214期):38-41.
[13] 姚凯霖, 谢宜芬, 林先国,等. 插穗来源及生根剂选取对半枫荷扦插生根的影响[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 36(4):86-89.
项目2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针对磷酸法粉末活性炭在使用过程存在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物理法颗粒活性炭成型性差、能耗高、产率低等问题,项目创新性地采用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技术制备了形状和孔径可控的颗粒活性炭,并集成了高效节能的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回收装备,克服了活性炭行业生产和使用的不足,在提升我国活性炭行业的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磷酸赋活法木基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自粘结成型机制。采用自粘结成型技术,创新性地制备了木基颗粒活性炭,有效克服了粉末活性炭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颗粒活性炭生产过程中存在孔隙堵塞的问题;首次明确了自成型过程中起塑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木质素热分解产生的4-甲基苯酚,起粘结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分解产生的呋喃类树脂,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2)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不定型颗粒活性炭。首次采用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了作为醋酸乙烯合成催化剂载体的不定型竹基颗粒活性炭,克服了物理法颗粒活性炭存在的成形性差、能耗高、得率低等问题,实现了原料和工艺的突破,拓展了化学活化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新途径。(3)磷酸赋活法高效节能生产装备的集成。将变径分体式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回收装备进行集成,通过变径分体和设置挡板延长了物料在低温段的预处理和炭化时间,提高了产品性能,并对尾气及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实现了高效节能生产。本项目在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EI收录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件。本项目在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省七星炭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推广,近3年累计生产活性炭64110.95吨,新增产值105286.6万元,新增利税10796.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6个,创制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液相吸附、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和精制脱色等领域。本项目开发了磷酸赋法颗粒活性炭的生产新工艺,可在木质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我国活性炭行业的技术水平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完成人 | 所在单位 | 科技贡献 |
林冠烽 | 开元kaiyuan(中国) |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黄彪 | 开元kaiyuan(中国)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加了机理研究及推广应用,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对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技术进行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陈志强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设备试制及推广应用。确定了预处理的工艺参数以及参与竹木基颗粒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7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篇。 |
林鹏 |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颗粒活性炭的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 |
常颖萃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试验、测试分析以及推广。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以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2篇。 |
魏安国 |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设备集成、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2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吴开金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和机理分析,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及其作用机制,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9篇。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 体名称 | 授权号 | 国(区)别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610085479.2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林冠烽、黄彪、蔡政汉、陈翠霞、卢麒麟、唐丽荣、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 201610085516.X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黄彪、林冠烽、蔡政汉、陈翠霞、唐丽荣、卢麒麟、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储存天然气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201910772727.4 | 中国 |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林鹏、沈婧菲、林锴、徐沁杰、 林树 |
4 | 发明专利 | 变径分体式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炭活化一体化转窑 | ZL 201110458804.2 | 中国 |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魏安国 |
5 | 发明专利 |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中磷酸尾气及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 ZL 201110458801.9 | 中国 |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魏安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页码 | 发表时间 | SCI、EI 收录情况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Core-shel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dsorption of trypan blue | 2020,242:118496 | 2020 | SCI | Z.Cai,X. Deng,Q. Wang,J Lai,H. Xie,Y. Chen,B. Huang*,G. Lin* |
2 | BioEnergy Research | Effects of heat pretreatment during impregn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chinese fir wood by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 2013,6(4):1237-1242 | 2013 | SCI | G. Lin,J. Jiang*,K. Wu,K. Sun |
3 | RSC Advances | Preparation of phosphorus-dop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by one-step carbonization | 2020,10, 17768–17776 | 2020 | SCI | G. Lin,Q. Wang,X. Yang,Z. Cai,Y. Xiong,B. Huang |
4 | Materials Science (Med žiagotyra) | Effects of small amounts of phosphoric acid as additive in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 2018,24(4):362-366 | 2018 | SCI | G. Lin,K. Wu,B. Huang* |
5 | 新型炭材料 | 醋酸乙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 | 2013,28(6):461-466 | 2013 | SCI |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查检索新报告 | 科技查新报告 | 开元kaiyuan(中国)图书馆 |
2 | 论文 | 磷酸活化法制备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3 | 论文 | 磷酸法自成型木质颗粒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及其甲烷吸附性能 | 开元kaiyuan(中国) |
4 | 论文 | 磷酸活化竹节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的研究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5 | 论文 | 磷酸活化法制备半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6 | 论文 | 低温预处理磷酸法制备活性炭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7 | 论文 | 竹材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8 | 论文 | 磷酸活化法制备椰壳基不定型颗粒活性炭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项目3
项目名称:葡甘聚糖-花青素偶联功能配料的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属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针对天然色素花青素在加工及贮藏期间稳定性差、体内生物利用度低等系列问题,项目组开展花青素超分子结构调控和葡甘聚糖拓扑结构特征研究,探索花青素与葡甘聚糖超分子共色体区域化层次的形成规律与功能效应关系,建立贮藏、加工为一体的可用于休闲食品等多领域的高稳定性花青素/葡甘聚糖超分子镶嵌式拓扑保护区域功能配料,取得了多项理论与技术突破和创新,有效解决了花青素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南安乐玉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莆田学院
主要完成人:吴春华,潘泽川,庞杰,王丽霞,王良玉,费鹏,李建平,庄远红,邓荣华,潘少雄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专利名称 | 授权号 | 国(区)别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魔芋葡甘聚糖复合面包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110110332.1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魔芋葡甘聚糖菜盘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51 0386907.0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魔芋葡甘聚糖空气净化纳米纱窗及其制备方法 |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
4 | 发明专利 | 可食性小笼包垫膜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51 0231813.6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魔芋葡甘聚糖润唇膏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110140605.7 | 中国 | 开元kaiyuan(中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页码 | SCI、EI 收录情况 | 作者 |
1 | 科学出版社 | 魔芋葡甘聚糖拓扑结构的凝胶及功能 | 2019 | 未收录 | 庞杰,孙远明,穆若郡,吴春华等 |
2 | Food Hydrocolloids | Novel konjac glucomannan films with oxidized chitin nanocrystals immobilized red cabbage anthocyanins for intelligent food packaging | 2020, 98, 105245-105255 | SCI收录 | ChunHua Wu#, Yaoling Li#, Jishuai Sun, Yinzhu Lu, Cailing Tong, Lin Wang, Zhiming Yan*, Jie Pang* |
3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Effect of carboxylation cellulose nanocrystal and grape peel extracts on the physical, mechanical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konjac glucomannan films | 2020, 156, 874-884 | SCI收录 | Cailing Tong, Zhiqin Wu, Jishuai Sun, Lizhuan Lin, Yangyang Guo, Lin Wang, Zhoncai Huang, Chunhua Wu*, Jie Pang* |
4 | Food Hydrocolloids | Multifunctional bionanocomposite films based on konjac glucomannan/chitosan with nano-ZnO and mulberry anthocyanin extract for active food packaging | 2020, 107, 105942-105951. | SCI收录 | Jishuai Sun#, Haixin Jiang#, Huibin Wu,Cailing Tong, Jie Pang*, Chunhua Wu* |
5 | Food & Function | Preparation of acylated blueberry anthocyanins through an enzymatic method in an aqueous/organic phase: effects on their colour stability and pH-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 2021, 12, 6821-6829 | SCI收录 | Fansen Zeng, HaiSheng Zeng, Yanqi Ye, Shiyu Zheng, Yuanhong Zhuang, Jinna Liu, Peng Fei* |
项目4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食用菌栽培以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及多种农作物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菌之后的废弃料为菌糟。菌糟含有大量羊等反刍动物可利用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菌体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多种功能性蛋白、活性多糖等多种活性成份,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亟待开发的一种非常规饲料资源。同时菌糟的木质素含量高,细胞壁结构复杂,水分含量高,适口性差,难消化,因此在饲料化应用上受到限制。围绕制约菌糟饲料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项目组历经近10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1.率先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体系(CNCPS)方法,系统研究了福建省常见11种食用菌菌糟营养成分、营养特性和游离棉酚含量,并评定了其相对饲喂价值,为菌糟的饲料化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营养参考。
2.优化了灵芝菌糟多糖的提取工艺,提高了灵芝菌糟多糖提取率。发明了一种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灵芝多糖制剂,能有效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探明了灵芝多糖影响羊肝脏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灵芝菌糟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系统研究了不同真菌及其复合处理、不同水平NaOH、尿素及其复合处理和不同水平CaO、Ca(OH)2、CaO+3%尿素及Ca(OH)2+3%尿素处理对真姬菇菌糟营养特性、游离棉酚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优选出不同处理的最优组合,提高了菌糟的蛋白含量和瘤胃降解率,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解决了真姬菇菌糟消化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
4.采用体外产气法,创制了复合碱贮真姬菇菌糟育肥羊、种公羊、空怀母羊和怀孕母羊4种日粮配方,适宜添加量为:育肥羊30%;种公羊35%;空怀母羊25%;怀孕母羊15%。提高了羊全混合日粮的适口性,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龙岩市畜牧站
主要完成人:甘乾福、梁学武、李毅冉、邓思川、许锦聪、何详波、苗景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专利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灵芝多糖制剂 | ZL201410587359.3 | 开元kaiyuan(中国) | 1:梁学武,2:吴和龙,3:甘乾福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真姬菇菌糟全混合日粮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 ZL201310111722.X | 开元kaiyuan(中国) | 1:梁学武,2:邓思川,3:王云嫒 |
3 | 实用新型 | 规模化舍饲羊防粪尿双联式自动饮水槽 | ZL201820498153.7 | 1:开元kaiyuan(中国),2: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 | 1:梁学武,2:高科文 |
4 | 实用新型 | 舍饲羊防粪尿自动饮水槽 | ZL201820498153.7 | 1:开元kaiyuan(中国),2: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 | 1:梁学武,2:高科文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刊物、年份、卷、页码 | 作者 |
1 | 碱贮真姬菇菌糠对育肥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开元kaiyuan(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9:354-359 | 1何祥波,2李毅冉,3苗景,4许锦聪,5梁学武,6甘乾福* |
2 | 体外产气法筛选基于真姬菇菌糟碱贮的山羊日粮配方 |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962- 1968 | 1许景聪,2潘双子,3苗景,4何祥波;5梁学武*,6甘乾福* |
3 | 碱贮处理对真姬菇菌糠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340-1352 | 1何祥波,2李颖,3许锦聪,4苗景,5甘乾福,6梁学武* |
4 | 真姬菇菌糠碱贮效果研究 | 中国畜牧兽医2018,45:2147-2456 | 1许锦聪,2苗景,3何祥波,4黄鼎瑞,5甘乾福,6梁学武* |
5 | 常见菌糠营养特性及棉酚含量分析 | 饲料工业2018,39:29-34 | 1许锦聪,2何祥波,3苗锦,4李颖,5潘双子,6甘乾福,7梁学武*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畜禽安全生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厅 |
2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高效利用食用菌副产物研制羊TMR技术集成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厅 |
3 |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开元kaiyuan(中国) |
4 | 其他相关资料 | 知情同意书 | 各相关人员 |
5 | 其他相关资料 | 其他论文目录 | 开元kaiyuan(中国) |
项目5
项目名称: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抑制的机理研究
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2001年,课题组率先确定了在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近2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重大基金等十余个项目的资助下,针对该病主要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抑制的关键点,首次揭示了MDRV对雏番鸭肠道组织的致病特征、机制和规律;系统地阐明了MDRV感染导致雏番鸭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肠道黏膜免疫抑制的机理;奠定和发展了MDRV感染雏番鸭致病的理论基础。
创新成果包括4个科学发现点:(1)率先确定了“番鸭肝白点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禽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建立了MDRV同居感染模型,明确了该病毒的致病性和感染谱,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2)首次从机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地研究了MDRV对雏番鸭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黏膜免疫抑制的机制。重点为:① MDRV影响免疫细胞数和细胞因子水平,引起雏番鸭肠道黏膜绒毛萎缩,紧密连接结构损坏,导致肠机械屏障被破坏;② MDRV感染早期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并向肠道组织归巢,导致肠道组织严重炎症反应,而感染中后期,病毒抑制T细胞活化及诱导T细胞凋亡,抑制Th1细胞、Th2细胞等的功能,有利于病毒感染复制,进一步抑制B细胞增殖活化和sIgA抗体分泌,导致黏膜免疫抑制或功能丧失;③ MDRV引起雏番鸭肠道抗氧化功能下降,炎症调节因子分泌紊乱,消化酶分泌和活性下降,导致肠道黏膜化学屏障破坏,加之绒毛萎缩影响营养吸收,致使发病雏番鸭生长障碍成为僵鸭;④MDRV感染使肠道条件致病菌异常增殖,引发菌群失衡,致病菌产生过量脂多糖等病理性产物又反向加剧了肠道损伤程度,破坏肠生物屏障。(3)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MDRV导致雏番鸭肠道黏膜损伤、肠道黏膜免疫抑制和营养吸收障碍作用机制的理论,奠定和发展了MDRV感染番鸭致病的理论基础。(4)创新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控MDRV感染的中药成分猴头菇多糖(HEP),发现其能够显著降低雏鸭MDR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淘率,缓解病鸭临床症状、促进康复,调节肠道淋巴细胞归巢、凋亡和细胞因子水平及宿主先天性免疫,有效逆转MDRV导致的肠道四大屏障损伤。
该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5篇代表性论文,在SCI-EXPANDED、CSCD中国科学引文等数据库中总被引频次279篇次,他引频次219篇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62篇次,项目其他相关论文在上述数据库中共他引频次89篇次。经省内外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
主要完成人:吴异健、吴宝成、黄一帆、王全溪、李健、廖吕燕、吴晓平、刘珍妮、李明慧、朱正。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 页码 | 检索数据库 | 作者 |
1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001, 30(2): 227-230. | CSCE收录 | 第一作者:吴宝成; |
2 |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 2001, 23(6): 22-25. | CSCE收录 | 第一作者:吴宝成; |
3 |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 Change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mucosal immune barrier in Muscovy ducklings infected with Muscovy duck reovirus | 2019;233: 85-92. | SCI-E | 通讯作者:/黄一帆;第一作者:1/吴异健,2/刘珍妮 |
4 | Virology Journal | Muscovy duck reovirus σNS protein triggers autophagy enhancing virus replication | 2017; 14(1):53. | SCI-E | 通讯作者:/刘宏仁;第一作者:/吴异健 |
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 facilitates restoration of injured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in Muscovy duck reovirus-infected Muscovy ducklings | 2018; 107(Pt A):1151-1161. | SCI-E | 通讯作者:/黄一帆;第一作者:1/吴异健 |
其他支撑的论文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页码 | 检索数据库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畜牧兽医学报 | CFSE标记法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 | 2020, 51(01): 159-169 | CSCE收录 | 通讯作者:吴异健;第一作者:1/李明慧,2/廖吕燕 |
2 |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 Interactions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innate immunity: Transcriptome and gut microbiota analysis | 2022; 264: 109286. | SCI-E | 通讯作者:吴异健;第一作者:1/朱正,2/廖吕燕 |
3 |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 Muscovy duck reovirus promotes virus replication by inhibiting autophagy-lysosomal degradation pathway | 2021; 253: 108945. | SCI-E | 通讯作者:吴异健; 第一作者:1/李明慧 |
4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 on the lymphocyte homing in Muscovy duck reovirus-infected ducklings | 2019; 140: 697-708. | SCI-E | 通讯作者:吴异健; 第一作者:1/刘珍妮 |
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Effec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 on immunity and apoptosis of the main immune organs in Muscovy duck reovirus-infected ducklings. | 2021; 171: 448-456. | SCI-E | 通讯作者:吴异健;第一作者:1/刘珍妮,2/廖吕燕 |
项目6
项目名称:海洋环境叶类蔬菜品种选育及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推荐奖种:福建省技术发明奖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逾3300km、海域面积13.6万km2,岛屿众多,大于500m2的岛屿1546个,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长期以来,“吃菜难”一直是海岛居民、守岛官兵、远洋渔业和海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吃菜难”问题,项目组开展了系统研究与合作攻关,取得下列主要创新成果:
1. 发明了抗台风暴雨,耐高盐高腐蚀海风的多款适宜海洋气候特点的设施温室装备,解决海岛及远洋种植装备难题。
2. 筛选出优异资源280份,其中耐旱耐盐的抗逆材料27份;创制优异亲本材料18份;育成绿叶蔬菜新品种7个,解决海岛及远洋耐盐耐旱耐高温的蔬菜品种缺乏难题。
3. 发明了简约化绿叶菜栽培装置,优化叶菜设施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优质设施栽培技术体系,水肥利用率提高35%,产量增加40%,解决海岛及远洋无土可用、土壤盐碱化问题。
4. 改变LED灯珠结构设计,解决光照不足问题;优化遮光幕,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应用排水降湿技术等技术,集成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蔬菜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钟凤林 | 开元kaiyuan(中国) | 负责项目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总结验收。在海洋环境设施温室装备研发、绿叶蔬菜品种创制与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等方面取得创新的成果。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 |
2 | 林义章 | 开元kaiyuan(中国) | 负责智能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在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等做重要贡献。 |
3 | 潘鹤立 | 开元kaiyuan(中国) | 集成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等做重要贡献。 |
4 | 出泽宏 | 福建九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海洋环境设施温室装备研发,设施环境综合控制等做重要贡献。 |
5 | 朱 彬 |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负责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开展自交不亲和系杂交试验,选育系列新品种等。 |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compound fertilizer and application method thereof(专利号:2023363,发明人:钟凤林等)
2.一种菜心水培方法(专利号:ZL201810159684.8发明人:钟凤林等)
3.一种芥蓝简约化无土栽培方法(专利号:ZL2018101586649,发明人:钟凤林等)
4.一种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OTC开定式气室(专利号:CN209198977U,发明人:出泽宏等)
5.一种控制卷膜活动的装置和温室大棚(专利号:CN208370438U,发明人:李小英等)
6.一种应用于大棚的拱杆机构(专利号:CN208191552U,发明人:李小英等)
7.一种魔芋葡甘聚糖超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510402509.3,发明人:庞杰等)
8.一种遮光系统及包含的温室大棚(专利号CN212544834U,发明人:李小英等)
9.金品矮脚小白菜(闽认菜2015013)
10.金品1290芥蓝(闽认菜2016025)
项目7
项目名称:南方6种主要造林树种内生真菌资源及其促生应用研究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内生真菌广泛分布于林木各器官,并可通过水平传播与其他植株共生。林木和内生真菌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宿主林木可为内生真菌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养分,而内生真菌可通过促进宿主形态、生理的调整,或自身和共生体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增强宿主的抗逆性,促进宿主的生长。
项目以南方林区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木荷、台湾相思、千年桐和木麻黄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6种树种不同器官内生真菌,筛选优良促生功能内生真菌,评价促生功能内生真菌菌株对6种树种生长、光能利用、养分吸收及生物量积累等特征促生(促产)影响,探讨林木—内生真菌互作的促生作用。
1、项目从杉木、马尾松、木荷、台湾相思、千年桐和木麻黄的不同器官中分离获得810株内生真菌菌株。根据内生真菌菌落面积、生长速率、代谢产物等指标,初步筛选出66株优势内生真菌,分别隶属于曲霉属、青霉属、柱孢属等25个菌属。
2、将优势菌株以单株或混合的形式回接于各宿主树种苗木,构建内生真菌—宿主共生体,测定植株的生长与生态特征,分析内生真菌对各树种苗木的促生效果。接菌处理促进苗高增长20%-44%,对地径的促生效果明显,大部分优势菌株对地径的促生效果超过50%。接种内生真菌后,苗木根系生长和全株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使苗木提早达到壮苗标准。综合内生真菌对不同宿主树种在生长、光合能力、养分含量等方面的作用,发现镰刀菌属、木霉属、毛霉属、曲霉属、青霉属、刺盘孢属、拟盘多毛孢属、生赤壳属、拟茎点霉属具有较好促生效果,筛选获得优良内生真菌菌株20株,在林业生产中可作为与树种互作的优选内生真菌。混合内生真菌的促生效果更为复杂,因菌属、宿主种类等因素而异,筛选获得优良内生真菌混菌组合6种,木霉属、镰刀菌属内生真菌和其他菌属的混合对宿主植物促生效果较好。
3、环境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青霉属、刺盘孢属、蜡壳菌属等菌株以及刺盘孢×丛壳菌混合处理具有较强的溶磷能力,可通过缓解光合反应中心受抑程度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升杉木、木荷、台湾相思、千年桐等宿主植株的抗逆性,在低磷环境下促进苗木的生长;而青霉属、链格孢属和嗜热真菌属菌株可通过减轻质膜蛋白受伤害程度,有效地保护土壤铝胁迫下苗木的渗透系统平衡,维持光合和养分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苗木抗逆性,筛选获得10株优良耐低磷、耐铝毒害促生功能内生真菌菌株。
4、对内生真菌促进马尾松植株产松脂研究发现,内生真菌能提高马尾松的松脂产量。施加由马尾松分离的10株优势菌液体发酵液后,马尾松植株松脂增产率平均达40.83%。拟青霉属、生赤壳属和镰刀菌属处理后马尾松松脂产量较对照增加34.12%、32.07%和29.16%,筛选获得4株优良松脂促产菌株。对4株优良促产菌株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并应用酸热法提取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油脂,其平均油脂含量超过25%、脂肪酸占油脂提取物的64%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46%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最大(42.08%)。研究结果证实,内生真菌可产生与宿主相同的代谢产物,为马尾松内生真菌创新利用生产油脂奠定理论基础。
5、项目筛选的镰刀菌属、木霉属、毛霉属、曲霉属、青霉属、刺盘孢属、拟盘多毛孢属、生赤壳属、拟茎点霉属、柱孢属、蜡壳菌属、伞霉属、炭疽菌属等优良内生真菌菌株已保存至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获得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6项,在《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2人。项目成果在福建武夷山、邵武、宁化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广泛应用于杉木、马尾松、木荷等苗木共生体构建、人工林经营和地力维护,茶树培育和茶园土壤培肥增肥管理,多花黄精、草珊瑚、黄栀子、三叶青等中药材种植、地力维护、生物菌肥研发等。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提高了人工林经营水平和科技人员技术水平,6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近20万亩,新增产值9300余万元,新增利税逾1800万元,年增收节支2200万元,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武夷学院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贡献 |
1 | 吴承祯 | 开元kaiyuan(中国);武夷学院 | 项目负责人,方案总设计 |
2 | 林晗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促生及胁迫试验 |
3 | 洪滔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纯化、分离和鉴定 |
4 | 刘剑斌 |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林业局 | 闽北地区项目推广应用 |
5 | 邓慧华 |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 内生真菌油脂提取及测定分析 |
6 | 李键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低磷胁迫试验 |
7 | 林照授 | 福建省大田桃源林场 | 三明等地区项目推广应用 |
8 | 林燕青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筛选和分离 |
9 | 谢安强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铝胁迫试验 |
10 | 洪伟 | 开元kaiyuan(中国) | 内生真菌共生效果分析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专利号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株能促进杉木磷吸收的内生真菌 | ZL201410246284.2 |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种能缓解磷胁迫的杉木内生真菌 | ZL201410246079.6 |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种能促进木荷磷吸收的内生真菌 | ZL201910584568.5 | |
4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种能在低磷环境下促进木荷苗高及地径增长的内生真菌 | ZL20190584574.0 |
5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种能促进台湾相思营养元素吸收的混合内生真菌 | ZL201610452321.4 |
6 | 授权发明专利 | 低磷环境下能促进台湾相思磷元素吸收的混合内生真菌 | ZL201610452325.2 |
7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株能促进千年桐营养元素吸收的内生真菌 | ZL201510174446.0 |
8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株在低磷环境下促进千年桐光合作用的内生真菌 | ZL201510174389.6 |
9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株能促进木麻黄营养元素吸收的内生真菌 | ZL201310068791.7 |
10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株能提高木麻黄叶绿素含量的内生真菌 | ZL201310068759.9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期刊名称 | 页码 |
1 | 内生真菌对杉木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19 | 李冠军, 吴承祯, 梁安洁,等 | 厦门大学学报 | 24(6):1211-1220 |
2 | 马尾松内生真菌的产油脂效果 | 2014 | 邓慧华, 洪滔, 吴承祯,等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3):377-381 |
3 | 不同内生真菌对缺磷条件下千年桐幼苗生长及C、N、P 和K 含量的影响 | 2017 | 欧阳玉莹, 洪滔, 洪陈洁,等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6(4):34-44 |
4 | 台湾相思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19 | 陈志为, 周艳芬, 樊月, 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47(1): 61-64+75 |
5 | 5 株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16 | 徐欢, 徐彩瑶, 林勇明, 等 | 热带作物学报 | 37(4):685-689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支撑材料名称 | 提供单位 |
1 | 检索查新报告 |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
2 | 综合评价报告 | 福建省农学会 |
3 | 应用证明 | 应用单位 |
项目8
项目名称:海洋生物牡蛎胶原蛋白肽关键技术创制及产业化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项目简介:
我国水产加工品多为原料型初级产品,牡蛎除小部分鲜食外,绝大部分经初级加工为牡蛎干;产品形式极为单一,缺乏精、深加工的手段,目前美国获批上市的肽产品已有1000余种,而我国尚不足100种,且食源性肽占比不到10%。动物活性肽市场占比很少,牡蛎肽更是微乎其微;本项目通过对牡蛎胶原蛋白肽制备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为牡蛎深加工探索可行途径,不仅有助于提高牡蛎胶原蛋白肽的综合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也有助于促进与牡蛎养殖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研究以海洋牡蛎生物为原料,通过可控酶解技术,研究不同蛋白酶及各因素对酶解的影响,确定酶解牡蛎的最佳工艺,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波对酶解效率的影响;通过活性干酵母、壳聚糖联用对分段复合酶解制备出的牡蛎酶解液进行脱腥处理,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佳脱腥参数,并采用风味蛋白酶等正向切割酶降解水解过程中的苦味物质;通过氧化硅复合膜、超滤膜、脱蛋白纳滤膜及超低分子功能膜等四层分子膜叠加分离集成技术,高效分离牡蛎酶解液中极低分子量的活性物质,实现牡蛎活性肽的相对分子量1000Da的含量>90%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超声参数对分离纯化、膜清洗效率的影响;采用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制得颗粒度均匀的球形多孔产品,本成果旨在解决牡蛎胶原蛋白肽得率低、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难分离、牡蛎胶原蛋白肽制粉难等产业化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牡蛎可控酶解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工艺及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200吨牡蛎胶原蛋白肽规模化生产能力条件下,相对分子量在1000级道尔顿以下≥95%;
(2)创新采用超声波协同四层分子膜(氧化硅复合膜、超滤膜、脱蛋白纳滤膜及超低分子功能膜)叠加分离提取集成技术,实现牡蛎胶原蛋白肽大、小分子量物质高效分离;
(3)利用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制得颗粒度均匀的球形多孔产品,解决了牡蛎胶原蛋白肽制粒的技术难题。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大众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项目贡献 |
1 | 江铭福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福建大众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成果主持人。自立项以来,全面主持统筹和整体设计了项目的技术攻关、创新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全部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成果所述各项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贡献人。 |
2 | 江新辉 | 男 | 工程师 | 福建大众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成果应用负责人。自立项以来,参与了技术研发创新工作,负责成果实现产业化工作。 |
3 | 方婷 | 女 | 教授 | 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 | 成果技术负责人,自立项以来,负责工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负责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过程的所有技术性工作,负责工业化技术参数的制定和修订;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1、2项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4 | 潘超然 | 男 | 教授 | 开元kaiyuan(中国) | 成果技术指导人,自立项以来,负责指导技术研发创新、中试产业化生产及推广示范工作,是成果简介所述各项技术的重要贡献人。 |
5 | 蓝登杭 | 男 | 工程师 | 福建大众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成果产品检验分析负责人,负责产品中试及产业化实施过程中所有产品检测工作。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产品扩大试验顺利进行。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2、3项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6 | 赖谱富 | 男 | 副研究员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 成果的主要参与者,自立项以来,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过程的所有技术性工作,参与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3项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7 | 刘斌雄 | 男 | 无职称 | 福建农林大食品科学学院 | 成果的参与者,自立项以来,参与实验室研究测试及分析工作;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1、2项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8 | 刘忠明 | 男 | 无职称 | 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 产品产业化负责人,负责产品扩大性生产的组织工作,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及生产全过程的工作协调;提出客户要求的产品合理化建议;研究出项目产品中试的具体技术参数。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1、3项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9 | 刘海霞 | 女 | 工程师 | 福建大众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参与产品中试的组织工作及生产全过程的工作协调;提出客户要求的产品合理化建议。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3项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
10 | 江敏 | 女 | 无 | 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 参与产品产业化生产全过程的工作协调,提出客户要求的产品合理化建议;对新技术的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生产成本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成果简介所述的第3项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无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无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一条年产能达200吨规模的海洋牡蛎胶原蛋白肽生产线,直接解决了当地农业人口525人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230人就业。成果创制的胶原蛋白牡蛎肽及系列产品已经投放市场,成为中国海洋生物制品的领军企业;近三年共新增产值6.06亿元,利润1.18亿元,有效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了渔民收入。
项目9
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学科:图象处理 510.4050
模型拟合是人工智能领域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在图像匹配、图像配准、目标跟踪以及三维重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受成像条件及噪声、空间变换模型的多样性和高维复杂性的影响,导致模型拟合难以兼顾精度与效率,且长期未有效解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从模型构建、优化求解、应用方法等取得如下科学发现:
1、构建数据退化多样性自适应模型拟合理论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难适应不同退化场景的问题,可从带有噪声、大视角变化的特征点对应及低质量图像中鲁棒地估计潜在的空间变换,实现高精度模型拟合。
2、发展出面向高比率离群点的快速引导模型拟合优化求解方法,将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由三次方降为线性,能够在不损失精度的条件下几毫秒内完成对数千个候选对应关系的误匹配去除。
3、研发出基于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的红外小目标检测和序列空间目标成像仿真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算法难适应不同杂波、噪声背景和不同目标类型的问题,有效提高天基光学系统空间目标成像仿真置信度。
1. 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24篇、高水平会议论文5篇;5篇代表作包含ESI热点论文(学科引用前0.1%)1篇、高被引论文(学科引用前1%)2篇,SCI他引338次。主要成果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BMVA/IAPR Fellow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正面引用,评价为“高精度配准方法”、“线性复杂度快速算法”、“代表性工作”和“优秀的空间变换模型拟合算法”。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杨长才、马佳义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姓名 |
1 | Signal Processing | Non-Rigid Point Set Registration via Coherent Spatial Mapping | 2015 | 陈珺、马佳义、杨长才、魏蛟龙、马丽 |
2 | Information Sciences | Feature Guided Gaussian Mixture Model with Semi-Supervised EM and Local Geometric Constraint for Retinal Image Registration | 2017 | 马佳义、江俊君、柳成荫、李彦胜 |
3 |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Guided Locality Preserving Feature Matching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 Registration | 2018 | 马佳义、江俊君、周华兵、赵季、郭晓杰 |
4 | Applied Optics | Directional Support Value of Gaussian Transformation for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 2015 | 杨长才、马佳义、漆升翔、田金文、郑胜、田昕 |
5 | 红外与激光工程 | 天基光学成像系统空间目标成像模拟技术研究 | 2012 | 杨长才,田金文,叶瑾,尚轲,田昕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1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X射线影像的腔内支架动力特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资助项目计划书 |
2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X射线影像的腔内支架动力特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准予结题通知 |
3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像特征匹配的自适应渐进模型与局部线性迁移约束研究”资助项目计划书 |
4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像特征匹配的自适应渐进模型与局部线性迁移约束研究”准予结题通知 |
5 | 检索查新报告 | 代表性论文及其它论文(专著)检索结果报告 |
6 | 其他相关材料 | 代表性论文及其它论文(专著)报奖知情同意证明 |
7 | 其他相关材料 |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证书4项 |
8 | 其他相关资料 | 科学发现点3论文引用详情 |
9 |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学校的上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项目10
项目名称:相思类树种引种、评价与筛选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相思树种具有生长迅速、能固氮改良土壤等特点,可作为纸浆材和高档家俱用材,也是优良的景观树种,其分布区与桉树相似,是桉树理想的轮作与替代树种。本项目在福建省种苗科技攻关经费的持续20年支持下,已取得重大突破。已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1篇,获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专著1部;培养大量的林业高级人才,累计计培养了46个研究生和生产技术人员300余人;培育了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良种基地;新增产值达1亿多元。
1. 系统开展了相思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建立了数量多且保存完整的种质资源库,筛选出适应福建省气候条件的树种并进行了加工利用分析。建立了包括黑木相思和卷荚相思等12个相思树种的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了332份种质资源;筛选出福建省最优相思树种为黑木和卷荚相思及福建黑木相思最优种源为澳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种源;开展了相思树种木材主要力学性能的检测,并研制出一套木材利用与加工技术。
2. 阐明了相思树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系统分析了黑木相思一代种子园的遗传结构,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相思树种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和无性快繁技术体系,突破了新品种繁育和种质创新的瓶颈。同时,培育了一个国家级良种基地和一个省级良种基地。已建立卷荚相思种子园(闽S-SSO-AC-036-2014)、厚荚相思种子园(S-SSO-AC-035-2014)、黑木相思一代无性系种子园(S-CSO-AM-002-2016)、黑木相思采种母树林(闽R-SS-AM-018-2016),马占相思种子园(闽S-SSO-AM-034-2014)共计358亩,种子满足国内市需求;筛选出卷荚相思优良无性系1个(闽S-SC-AC-024-2019);针对相思树的具有去雄难的花序特征,研究出一套黑木相思杂种后代的父本鉴定方法及杂交方法,其累积PCR达99.999%;研发了相思优树配套的扦插、组织培养和嫁接技术体系,特别是黑木相思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技术,最高生根率可达98.6%;利用 N同位素示踪技术,筛选出壮苗的最佳配方为N:P:K= 0.6:2.2:0.2。
3. 率先开展了相思树种的精准培育技术的研发,集成了用材林培育与景观林改造技术构建技术。黑木相思栽培时,应选择造林地土壤为:土壤容重0.86 ~1.35 g·cm ,pH值4.5~4.9,有机质含量5.35~14.19 g·kg ,全氮含量0.38~1.16 g·kg ,全磷含量0.62~3.76 g·kg,全钾含量14.69~42.13 g·kg 。造林地地形条件为:阳坡、坡度<15°、下坡。适宜气候因子为:月平均温度20.9-21.7 ℃,年日照时数1607.2 -1821 h,月平均相对湿度66.9~73.5%,降雨量1216.3~1297.9 mm。同时,从种子采收、苗木培育、造林技术等到最终采伐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技术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漳浦中西国有林场,福建泉州罗溪国有林场,福建龙海九龙岭国有林场
主要完成人情况及其贡献:
丁国昌,项目主持,开元kaiyuan(中国),国家级良种基地及省级良种基地的技术支撑专家,主要完成统筹协调,试验方案的确定、材料来源的联系、育苗技术指导及材料总结
何明辉,第二完成人,福建漳浦中西国有林场,国家级良种基地负责人,主要负责种质基因库、种子园和试验林、示范林的营建及管理及苗木培育。
连勇机,第三完成人,福建泉州罗溪国有林场,省级良种基地负责人,主要负责黑木相思种质基因库、黑木相思一代种子园和试验林及示范林的营建与管理及苗木培育。
陈国彪,第四完成人,福建龙海九龙岭国有林场,主要负责试验林、示范林的营建与管理。
曹必荣,第五完成人,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主要负责试验林、示范林的的营建与管理。
陈齐明,第六完成人,福建省鑫闽种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苗木生产。
阮少宁,第七完成人,开元kaiyuan(中国),主要负试验林的营建及调查。
林宇 ,第八完成人,福建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主要负责滨海沙地试验林基地的管理。
陈远乐,第九完成人,福建南安罗山国有林场,主要负责试验林、示范林管理
张海忠,第十完成人,福建省漳州市林业局种苗站,主要负责引种及漳州市域范围内的参与单位的协调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专利名称 | 授权号 | 国(区)别 | 权利人 | 发明人 |
植物新品种权 | 黑木相思一代种子园 | 闽S-CSO(1)-AM-002-2016 | 中国 | 福建省泉州罗溪国有林场 |
|
植物新品种权 | 卷丰C1 | 闽S-SC-AC-024-2019 | 中国 | 福建农林大学 | 丁国昌 |
植物新品种权 | 黑木相思母树林 | 闽R-SS-AM-018-2016 | 中国 | 福建省泉州罗溪国有林场 |
|
植物新品种权 | 卷荚相思实生种子园 | 闽S-SSO-AC-036-2014 | 中国 | 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 |
|
植物新品种权 | 厚荚相思实生种子园 | S-SSO-AC-035-2014 | 中国 | 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 |
|
植物新品种权 | 马占相思实生种子园 | 闽S-SSO-AM-034-2014 | 中国 | 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 |
|
其他 | 卷荚相思短轮 伐期用材林培 育技术规程 | DB35/T 1754-2018 | 中国 | 张苏玮, 陈碧华, 蔡瑞生 | 张苏玮,陈碧华,蔡瑞生, 陈卫莲, 胡益芬, 陈振忠 |
实用新型 | 一种可更换的 新型林地用挖 穴机钻头 | ZL201420368081.6 | 中国 | 福建农林大学 | 丁国昌,林思 祖 |
其他 | 黑木相思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 Q/LXGYLC001-2020 | 中国 | 福建省泉州罗溪国有林场 | 连勇机,丁国昌,蔡纯纯 |
其他 | 黑木相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 Q/LXGYLC002-2020 | 中国 | 福建省泉州罗溪国有林场 | 连勇机,丁国昌,蔡纯纯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页码 | 发表时间 | SCI、EI收录情况 | 作者:排序/姓名 |
福建科学 技术出版 社 | 黑木相思的引种与应用 | 2020,8:1-247 | 2020-08-01 | 其他 | 第一作者:1/丁国昌;作者:2/林思祖,3/黄猛,4/阮少宁 |
应用生态学报 |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2017,8: 3751-3758 | 2017-08-31 | 未收录 | 通讯作者:1/黄志群;第一作者:2/丁国昌;作者:3/万晓华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厚荚相思玻 璃化苗细胞 超微结构的 变化 | 2007,27:40-43 | 2007-01-15 | 未收录 | 通讯作者:3/林思祖;第一作者:1/丁国昌;作者:2/马钟丽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基质径级和NPK水平对马占相思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12,41(3):238-242 | 2012-04-01 | 未收录 | 通讯作者:2/林思祖;第一作者:1/丁国昌;作者:3/陈宇 |
Open LifeSciences | Effectsof LEDlight onAcacia melanoxylonbud proliferat ionin vitroand root growthex vitro | 2019,14(1):349-357 | 2019-07-31 | SCI收录 | 通讯作者:7/GuochangDing;第 一作者:1/Shubin Li;作者:2/Lili Zhou,3/SipanWu,4/Li Liu,5/Meng Huang,6/SizuLin;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被引论文、专著名称 /刊名/作者 | 引用名称/刊名/作者 | 刊名/影响因子(引文) | 引文发表时间 |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生态学杂志/ 谭雪莲,阚蕾,张璐,郑嘉仪 | 生态学杂志/1.858 | 2019-11-01 |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枯落物处理对格木林土壤碳氮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罗达,史作民,李东胜 | 应用生态学报/2.444 | 2018-07-01 |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南亚热带海岸沙地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影响因素/中南林业局科技大学学报/岳新建,叶功富,陈梦瑶等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1.796 | 2017-08-31 |
木麻黄迹地不同更新树种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及表聚性特征 | 华南热带沿海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养分利用特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李钦禄, 莫其锋, 王法明/等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01 | 2015-02-25 |
木麻黄迹地不同更新树种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及表聚性特征 | 沿海防护林树种木麻黄植冠的枝系特征分析/农学学报/刘奕,俞伟,吴承祯等 | 农学学报/0.957 | 2012-09-20 |
不同低温处理对3种相思树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 | CO2加富下水氮耦合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崔青青,董彦红,李曼等 | 应用生态学报/2.444 | 2017-03-13 |
不同低温处理对3种相思树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 | 干旱胁迫下4种委陵菜属植物叶片的超微结构/吴建慧,崔艳桃,赵倩竹 | 草业科学/1.617 | 2012-11-15 |
不同低温处理对3种相思树种叶片细胞超微 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 | 白三叶品种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 赵伟,陈雅君,高阳等 | 草地学报/1.428 | 2008-08-15 |
项目11
项目名称:林业三剩物制备低密度木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
项目简介:
围绕林业三剩物制备的纤维形态差、木质复合材料性能差、甲醛释放量大、加工过程生产能耗高等问题,集成创新林业三剩物制备低密度木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对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矛盾,推动林业三剩物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科技创新内容如下:(1)创新热水预处理、生物酶处理和机械处理木(竹)纤维制备新技术,解决传统机械法制备的纤维形态差、生产能耗高等问题;(2)发明聚烯烃基木塑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创新复合材料界面纳米改性技术,解决聚烯烃基木塑复合材料不易发泡、密度高等问题;创新木塑复合材料表面超疏水改性技术,建立快速评价木塑产品抗老化性能方法,制定木塑复合材料氧化诱导时间和氧化诱导温度的测定方法和木塑门套线国家林业行业标准;(3)发明三聚氰胺改性树脂胶粘剂和低密度高强纤维板制备技术,解决纤维板密度高、强度低、游离甲醛含量高等问题,制定纤维板国家标准;(4)发明膨胀珍珠岩低密度刨花板制备技术,创新刨花纤维与无机材料的复合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国际竹藤中心、福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饶久平、周吓星、陈礼辉、余雁、兰从荣、杨大可、叶世俊、陈奶荣、苗庆显、赵鹤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授权号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聚丙烯基竹塑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ZL 201310160487.5 | 周吓星,陈礼辉,黄六莲,林巧佳 |
2 | 发明专利 | 膨胀珍珠岩低密度复合刨花板及其制造方法 | ZL201310677451.4 | 饶久平,陈礼辉,林巧佳,韩益杰,林铭,曾钦志,鲍领翔,林荣溪,余灵燕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短竹原纤维的制备方法 | ZL201711415786.3. | 苗庆显,陈礼辉,黄六莲,曹石林,赵鹤,李凯旋,范宏玥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微发泡聚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310544097.8. | 周吓星,陈礼辉,黄六莲,苏国基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低密度木塑复合刨花板及其制造方法 | ZL201110294833.X | 饶久平,陈礼辉,林铭,韩益杰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木塑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快速测试方法 | ZL 201610014673.1 | 周吓星,陈礼辉,黄六莲,吴栋琳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纳米氧化铝改性三聚氰胺甲醛耐磨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110104500.6 | 林巧佳,陈奶荣,曾月鸿 |
8 | 发明专利 | 一种生物质原料室温固化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 ZL201910152846.X | 陈奶荣, 殷豪, 彭志翔, 张二兵, 陈麦全, 程生媛, 林巧佳, 饶久平, 曾钦志, 范毜仔 |
9 | 发明专利 | 一种压力响应的室温固化木材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 ZL 202010833000.5 | 陈奶荣, 殷豪, 张二兵, 朱志强, 赵建良, 赵丹丹, 伍秋萍, 林巧佳, 饶久平, 曾钦志 |
10 | 发明专利 | 一种木塑地板及其制造方法 | ZL201410352685.6 | 杨闽,熊威,黄晓军,孙玮,杨大可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刊名 |
1 | Cellulase pretreatment for enhancing cold causic extraction based separation of hemicelluloses and cellulose from cellulosic fibers | 2018年1月 | Li Jianguo, Zhang Shaokai, Li Hailong, Ouyang Xinhua, Huang Liulian, Ni Yonghao, Chen Lihui *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2 | Effects of zirconaluminate coupling agen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rheological behavior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bamboo powder/polypropylene foaming composites | 2015年3月 | Zhou Xiaxing, Yu Yan, Chen Lihui*.
| European Journal of Wood and Wood Products |
3 | Superhydrophobic magnetic poly(DOPAM-co- PFOEA)/Fe3O4/cellulose microspheres for stable liquid marbles | 2016年1月 | Lin Xinxing, Ma We, Wu Hui, Cao Shilin, Huang Liulian, Chen Lihui *, Takahara Atsushi.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4 | 竹粉/聚丙烯发泡复合材料加速老化性能的研究 | 2014年12月 | 周吓星,陈礼辉*,黄舒晟,苏国基,余雁. | 农业工程学报 |
5 | 聚丙烯基竹塑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 2021年6月 | 周吓星,赵鹤,陈礼辉.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项目12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化进程快,“城进田退”的现实问题下,依托盐渍化土地资源建设“菜篮子工程”的需求愈发迫切。盐渍化农田含盐量高、保肥性差、栽培过程肥水管理不当等不利条件是限制植物萌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项目组针对盐渍土的逆境条件,围绕东南沿海盐渍土脱盐抑盐、肥力提升、栽培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经专家组评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盐渍土氮素损失微生物驱动机制、耐盐型生态改良剂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内容如下:
一、阐明土壤盐分归趋机制,揭示土壤氮素盈亏机理,探清作物水肥耦合效应,明确了东南沿海盐渍土的脱盐抑盐、肥力提升和栽培技术创新方向。
(1)明确了覆膜条件下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盐分定向迁移机制,解析了生物降盐机理并筛选了有益菌剂耐盐性驯化方法,为降盐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次发现浅层盐渍土氮素损失的主要驱动微生物为厌氧氨氧化细菌(Candidatus Scanlindua)而非传统认为的反硝化细菌,筛选出有益微生物(EM)菌剂最优复壮方案,为盐渍土氮素肥力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3)明确了暗管排水-有机肥施用-果蔬套种和滴灌-微生物菌肥耦合效应,研究了水肥管理下碳排放机理,为盐渍化农田生态栽培技术创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降盐技术、培肥技术和肥水管理技术,大幅提升了东南沿海盐渍土可耕性和农业生产效率。
(1)发明覆膜趋盐-垄沟排盐技术,明确了降盐效率最高的排水沟深度,耕层盐分平均下降43%;创制了以国际发明专利为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生物改良剂,耕层盐分下降37%;
(2)发明EM复壮发酵菌肥技术和土壤综合调理技术,田间持水量提升7.1%,电导率下降50%,容重降低6.3%,有机质提升4.7%,速效氮磷钾平均提高29%;
(3)创制“一排二施三套种”技术和水肥耦合生态栽培技术,土地使用效率提升39%,果蔬菌总产值增加28%,番茄产量增加15%,水、肥利用率分别提升33%和31%;
三、创制降盐、培肥、栽培系列装备,有力推进了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了盐渍土栽培智能化管理水平。
(1)发明了灌排自动控制装备、超低能耗水分利用智能监测装备,为降盐技术实施提供了物质支持;
(2)研发了EM菌肥规模化生产设备、施肥装备、氮素流失测定装置,为肥力提升技术的大范围推广提供了条件;
(3)发明了复式排水控盐系统、水肥决策专家系统,提升了栽培过程水肥管理水平。
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6件(发明专利8件),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15篇(SCI高被引和1区TOP论文3篇),成果在东南沿海省市区累计推广46.9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72亿元,增收节支4973万元,培训农民6640人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侯毛毛:主持项目的开展,设计研究方案,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和应用推广。在盐渍土改良、栽培技术创新和配套装备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旁证材料:代表性知识产权4、5、7、9、10,代表性论文1、2、3、4、5。
常婷婷:项目重要参与人,课题协助主持,负责落实耐盐性微生物驯化和生物改良剂研究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旁证材料:代表性知识产权1、2、3。
翟亚明:项目重要参与人,负责土壤综合调理技术和灌溉监测装备的研究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三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代表性知识产权4、5、7,代表性论文3。
邵孝侯:项目重要参与人,全面指导项目开展,并具体负责有益微生物菌肥和水肥装备的研发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三项做出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2、3、8;其他知识产权4。
金秋:项目重要参与人,落实各项试验研究工作,参与项目评审,负责新技术和新装备示范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三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代表性知识产权8,代表性论文2、4、5,其他论文3、5。
陈竞楠:项目重要参与人,负责水肥管理技术和套种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2,其他论文1,其他知识产权3。
许茹:项目重要参与人,参与项目评审,参与新技术和新装备示范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5。
冯根祥:项目重要参与人,参与排水装备的创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三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旁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6。
陈凌霄:负责新装备的试验和示范推广,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5。
周永奎:参与新装备的示范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重要贡献,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5。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区)别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Facility secondary NO3- salinized soil modifier, preparation method and modification method | US | US9,776,931 B2 | 1: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CN) | 1:Tingting Chang, Nanjing (CN),2:Xiaohou Shao, Nanjing (CN),3:Huilian Xu, Nagano (JP),4:Weina Wang, Nanjing (CN),5:Lihua Chen, Nanjing(CN),6:Xinyu Mao, Nanjing (CN),7:Chunfang Wang, Nanjing (CN)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滩涂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 | ZL201711225382.8 | 1:河海大学 | 1:张宇杰,2:常婷婷,3:杨绪,4:邵孝候,5:张展羽,6:张洁,7:李敏慧,8:陈立华,9:张齐兴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利用秸秆和微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方法 | CN | ZL201610321890.5 | 1:河海大学 | 1:常婷婷,2:杨绪,3:邵孝侯,4:张展羽,5:秦恒基,6:叶欢,7:翟亚明,8:张洁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快速防治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方法 | CN | ZL201410191992.0 | 1:河海大学 | 1:翟亚明,2:朱成立,3:侯毛毛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改善设施盐渍化土壤的田间调控方法 | CN | ZL201410192576.2 | 1:河海大学 | 1:翟亚明,2:朱成立,3:侯毛毛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盐碱地复式排水控盐系统 | CN | ZL201210438615.3 | 1:河海大学 | 1:张展羽,2:冯根祥,3:翟亚明,4 : 陈阳 |
7 | 发明专利 | 用于小型灌区的水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CN | ZL201510138091.X | 1:河海大学 | 1:翟亚明,2:广建芳,3:侯毛毛,4:沈姗姗 |
8 | 发明专利 | 水田灌溉排水自动控制装置 | CN | ZL201110063245.5 | 1:河海大学 | 1:金秋,2:邵孝侯,3:谈俊益,4:胡秀君,5:徐姗姗,6:文涛,7:李圆圆 |
9 | 实用新型 | 一种盐渍土壤灌排一体化装置 | CN | ZL201721887526.1 | 1:开元kaiyuan(中国) | 1:侯毛毛,2:卢昕宇,3:林志远,4:李继宇 |
10 | 实用新型 | 一种工厂化EM生物有机肥发酵装备 | CN | ZL201820177728.5 | 1:开元kaiyuan(中国) | 1:卢昕宇,2:李继宇,3:林志远,4:阮彦凯,5:刘畅,6:闫蔚琦,7:钟凤林,8:侯毛毛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刊名 | SCI、EI收录情况 |
1 |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of ammonium (anammox) in a coastal saline-alkali field | 2020-04-18 | 第一作者:1/Maomao Hou;作者:2/Ru Xu,3/Zhiyuan Lin,4/Dan Xi,5/Yi Wang,6/Junling Wen;通讯作者:7/San’an Nie,8/Fenglin Zhong;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 SCI收录 |
2 | 暗管排水和有机肥施用下滨海设施土壤氮素行为特征 | 2019-10-08 | 第一作者:1/侯毛毛;作者:2/陈竞楠,3/杨祁,4/林志远,5/金秋;通讯作者:6/钟凤林; | 农业机械学报 | EI收录
|
3 | Effects of different regulatory methods on greenhouse saline soils,tomato quality and yield | 2014-07-13 | 第一作者:1/Hou Maomao;作者:2/Zhai Yaming; 通讯作者:3/Shao Xiaohou; |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 SCI收录 |
4 | Surface Drainage and Mulching Drip-Irrigated Tomatoes Reduces Soil Salinity and Improves Fruit Yield. | 2016-05-06 | 第一作者:1/Maomao Hou;作者:2/Lvdan Zhu,3/Qiu Jin; 通讯作者:4/Maomao Hou; | PLoS ONE | SCI收录 |
5 | 滨海盐土改良及其机械化农业生产研究 | 2020-11-25 | 第一作者:1/许茹;作者:2/陈祖枝,3/陈凌霄,4/周永奎,5/侯毛毛,6/吴双; 通讯作者:7/金秋;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 其他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J05069(任务书+参与人+验收表) | 开元kaiyuan(中国) |
2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1017(任务书+参与人+验收表) | 河海大学 |
3 | 检索查新报告 | 科技查新报告 |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
4 |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10R&D情况表 | 开元kaiyuan(中国) |
5 | 其他相关资料 | 其他论文专著 | 开元kaiyuan(中国) |
6 | 其他相关资料 | 其他知识产权 | 开元kaiyuan(中国) |
7 | 其他相关资料 | 知情同意书 | 开元kaiyuan(中国) |
项目13
项目名称:白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白茶产业亟需解决的加工与储存品质形成机理不明、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产品单一、密植茶园管理低效等技术瓶颈,项目组历经10余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阐明白茶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的形成机理,创新白茶提质增效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建立产地判别方法。(2)首次发现白茶储存过程中形成的特征性成分,揭示白茶储存陈化机理,构建智能仓储体系。(3)创制白茶加工关键装备和一体化生产线,提升加工现代化化水平。发明白茶自动萎凋机、新型压饼机和一体化自动生产线,茶叶全程不落地,参数自动控制,显著提升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水平(4)研发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构建白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促进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威江、林智、黄艳、戴伟东、商虎、陈李林、林振传、庄长强、汤哲、蔡良绥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授权号 | 完成人 |
1 | 标准 |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 GB/T 32743-2016 | 孙威江、黄艳、翁昆、蔡良绥、薛志慧、林、建、潘德贵、余步贵、张亚丽、张礼雄 |
2 | 标准 | 紧压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 GH/T 1242-2019 | 孙威江、商虎、林馥茗、陈兴华、翁昆、张亚丽、蔡良绥、林振传、庄长强、张礼雄、耿宗钦、余步贵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年份白茶特征化合物的白茶年份判别方法 | ZL201810139194.1 | 戴伟东、林智、彭群华、谭俊峰、朱荫、郭丽、张悦 |
4 | 发明专利 | 花香白牡丹茶及其加工工艺 | ZL20091037006.2 | 林健、李嘉林、黄艺华、黄碧玉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提高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的制备方法 | ZL201210489972.2 | 林智、谭俊峰、蔡良绥、吴颖、林喜盈、陈加银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奶香白茶及其制作工艺 | ZL201811259156.6 | 余步贵、洪万生 |
7 | 发明专利 | 白茶自动萎凋方法及其装置 | ZL201210304712.3 | 林振传、邵克平、黄碧玉、王用生、刘华 |
8 | 发明专利 | 一种压制茶饼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ZL201510200298.5 | 庄长强 |
9 | 发明专利 | 白茶一体化生产线 | ZL201310261842.8 | 林振传、金心怡、黄碧玉、邵克平、王用生、林清娇、陈霖熙 |
10 | 发明专利 | 福鼎大白茶的种植方法 | ZL201410108051.6 | 蔡清寿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刊名 | 年卷页码 | 作者 |
1 |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reveals distinct chemical compositions among different grades of Bai Mudan white tea | Food Chemistry | 2018,277:289-297 | 岳文杰,孙威江*,R.Shyama Prasad Rao,叶乃兴,杨贞标,陈明杰* |
2 | Characterization of white tea metabolome: Comparison against green and black tea by a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2017,96:40-45 | 戴伟东,解东超,吕美玲,李朋亮,吕海鹏,杨晨,彭群华,朱荫,郭丽,张悦,谭俊峰,林智* |
3 | Metabolomics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8-C N-Ethyl-2-pyrrolidinone Substituted Flavan-3-ols Are Potential Marker Compounds of Stored White Teas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2018,66:7209-7218 | 戴伟东,谭俊峰,吕美玲,朱荫,李朋亮,彭群华,郭丽,张悦,解东超,胡争艳*,林智* |
4 | Aroma form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during white tea processing | Food Chemistry | 2018,274:915-924 | 陈勤操,朱荫*,戴伟东,吕海鹏,穆兵,李朋亮,谭俊峰,倪德江,林智* |
5 | 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 食品科学 | 2016,37(20):42-50 | 吕海鹏,张悦,陈兴华,蔡良绥,林智*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 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 开元kaiyuan(中国)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等项目3项 | 开元kaiyuan(中国)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白茶加工品质调控技术研究等4项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有机白茶加工技术推广等3 | 项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
其他相关资料 | 知识产权清单(专利、论文、 标准、著作、软件著作权) | 开元kaiyuan(中国) |
其他相关资料 | 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知情同意书 | 相关人士 |
项目14
项目名称:海洋鱼源蛋白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属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项目针对海洋鱼源蛋白产品加工装备自动化水平低、品种单一、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低等问题,系统研究海洋鱼源蛋白原料的营养品质、质构特性和氨基酸构成,自主设计“鱼肉采集—鱼糜分级—废水处理”海洋鱼源蛋白原料预处理自动化装备;阐明海洋鱼源蛋白凝胶的形成机制,创研超高压技术、动植物蛋白共混凝胶技术、臭氧与TG酶集成技术,建立鱼糜质构重组纤维化关键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创研海洋鱼源蛋白制品加工配套装备,开发系列新产品,实现海洋鱼源蛋白制品机械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加工;系统研究海洋鱼源蛋白活性肽,构建海洋鱼源蛋白活性肽梯度开发及功能验证技术体系,实现海洋鱼源蛋白的高值化开发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抗氧化肽和抗冻肽的高品质鱼糜制品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具有抗疲劳、辅助降血压及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肽新产品和功能性基料。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天源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郑宝东、张怡、曾红亮、郭泽镔、滕用雄、滕用伟、陈滢增、吴其明、蒋荣龙、魏倩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 Zebin Guo, Zhiyu Li, Jianyi Wang, Baodong Zheng. Gelation properties and thermal gelling mechanism of golden threadfin bream myosin containing CaCl2 induced by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J]. Food Hydrocolloids, 2019, 95: 43-52. |
2 | Zhiyu Li, Jianyi Wang, Baodong Zheng*, Zebin Guo*, Effect of two-step microwave heating on the gelation properties of golden threadfin bream (Nemipterus virgatus) myosin[J]. Food Chemistry, 2020, 328:127-136. |
3 | Zhiyu Li, Jianyi Wang, Baodong Zheng*, Zebin Guo*.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on gelation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forces of myosin containing 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J]. Food Chemistry, 2019, 291: 117-125. |
4 | Weiqin Fu, Chuanjie Chen, Hongliang Zeng, Jiaxin Lin, Yi Zhang, Jiamiao Hu*, Baodong Zheng*. Nove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derived from Trichiurus lepturus myosin: molecular docking an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tudy[J].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10: 54-63. |
5 | 张怡, 吴珊, 傅维擎, 黄灿灿, 曾红亮, 郑宝东. 金线鱼鱼皮抗冻蛋白酶法制备工艺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05): 301-307. |
6 | Weiqin Fu, Peixin Wang, Hongqiang Wu, Zhigang Zhang, Hongliang Zeng, Yi Zhang, Baodong Zheng*, Jiamiao Hu*.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Trichiurus lepturus myosin hydrolysat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Food & function, 2020, 11(4): 3645-3656. |
7 | Ningning Zhang, Chong Zhang, Yuanyuan Chen, Baodong Zhe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of Pseudosciaena crocea protein hydrolysates[J]. Molecules, 2017, 22(1): 57. |
8 | Chong Zhang, Ningning Zhang, Zhiyu Li, Yuting Tian, Longtao Zhang, Baodong Zheng. Antioxidant efficacy of protein hydrolysates from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in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mice[J]. Journal of Aquatic Food Product Technology, 2017, 26(1): 17-28. |
9 | Chong Zhang, Ningning Zhang, Zhiyu Li, Yuting Tian, Longtao Zhang, Baodong Zheng. Stability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prepared from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J]. Current Topics in Nutraceutical Research, 2016, 14(1):37-48. |
10 | Zhiyu Li, Yimei Zheng, Qian Sun, Jianyi Wang, Baodong Zheng, Zebin Guo.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dextran conjugates induced by ultrasound Maillard reaction[J]. Ultrasonics-Sonochemistry, 2021, 72: 105458. |
11 | Zhiyu Li, Jianyi Wang, Baodong Zheng, Zebin Guo. Impact of combined ultrasound-microwave treatment o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golden threadfin bream (Nemipterus virgatus) myofibrillar proteins and hydrolysates[J]. Ultrasonics-Sonochemistry, 2020, 65: 105063. |
12 | Jianyi Wang, Zhiyu Li, Baodong Zheng, Yi Zhang, Zebin Guo. Effect of ultra-high pressure on the structure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low salt golden threadfin bream (Nemipterus virgatus) myosin[J].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00: 381-390. |
13 | Weiqin Fu, Peixin Wang, Yueyu Chen, Jiaxin Lin, Baodong Zheng, Hongliang Zeng*, Yi Zhang*. Preparation, primary structure and antifreeze activity of antifreeze peptides from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skin[J].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01: 670-677. |
14 | Peixin Wang, Jiawen Zhang, Yibin Tang, Zhigang Zhang,Yi Zhang *,Jiamiao Hu *.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from hairtail surimi hydrolysates and their effects on beef color stability[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1,86(7): 2898-2909. |
15 | Peixin Wang, Dehua Wang,Jiamiao Hu, Tan Bee K. Yi Zhang*, Shaoling Lin*. Natural bioactive peptides to beat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A review[J]. Food Bioscience, 2021,43: 101298. |
16 | Peixin Wang, Hongliang Zeng, Shaoling Lin, Zhigang Zhang, Yi Zhang, Jiamiao Hu. Anti-fatigue activities of hairtail (Trichiurus lepturus) hydrolysate in an endurance swimming mice model[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20,74: 104207. |
17 | Peixin Wang, Yan Lin, Hongqiang Wu, Jiaxin Lin, Yueyu Chen, Hamzah Siti Sarah, Hongliang Zeng, Yi Zhang*, Jiamiao Hu*. Preparation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from hairtail surimi using hydrolysis and evaluation of its antioxidant stability[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40(4): 945-955. |
18 | 李致瑜, 庄玮婧, 张宁宁, 郑宝东. Alcalase蛋白酶酶解大黄鱼内脏制备抗氧化肽[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08): 109-117. |
19 | 李致瑜, 张翀, 田玉庭, 郑宝东. 大黄鱼内脏抗氧化肽的稳定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32(01): 151-158. |
20 | 李致瑜, 张翀, 田玉庭, 郑宝东. 大黄鱼内脏肽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36(21): 93-97+101. |
21 | 张翀, 李致瑜, 田玉庭, 郑宝东. 大黄鱼鱼肉蛋白水解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J]. 开元kaiyuan(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4(05): 527-535. |
22 | 张宁宁, 郑宝东, 张翀, 李致瑜. 加工条件对大黄鱼鱼肉抗氧化肽功能特性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 2016, 32(12): 152-155+160. |
23 | 林端权, 郭泽镔, 张怡, 傅维擎, 郑宝东.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18): 367-373. |
24 | 王健一, 郭泽镔, 李致瑜, 郑宝东, 张怡. 超高压处理对低盐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 2018, 39(02): 58-62. |
25 | 张怡, 吴珊, 邓昌俊, 沈瑾烨, 陈怡, 傅维擎, 曾红亮, 郑宝东. 金线鱼鱼皮抗冻蛋白包埋工艺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2): 113-120. |
26 | 吴珊, 陈培琳, 周雨嘉, 傅维擎, 曾红亮, 郑宝东, 张怡. 金线鱼鱼皮抗冻蛋白理化性质的研究[J]. 福建轻纺, 2016(12): 46-50. |
27 | 张怡, 陈秉彦, 曾红亮, 郭泽镔, 黄志伟, 常青, 郑宝东. 肌原纤维蛋白与鱼糜凝胶特性相关性概述[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 12(01): 13-24. |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 | 一种冷冻鱼糜复配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810604434.0,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郑宝东,张怡,郭娟娟,曾绍校,郭泽镔,曾红亮 |
2 | 一种低值鱼蛋白源抗氧化肽高效制备的方法- ZL201910527608.2,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郑宝东,李致瑜,张怡,王健一,曾绍校,郭泽镔,曾红亮 |
3 | 一种低值鱼抗炎肽的制备方法-ZL201910526860.1,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郑宝东,李致瑜,王健一,张怡,曾绍校,郭泽镔,曾红亮 |
4 | 一种鱼糜制品的加工集成技术-ZL201310346056.8,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张怡,郑宝东,曾红亮,曾绍校,方肇庆,魏倩婷,蒋荣龙 |
5 | 一种一步酶解制备鱼皮抗冻肽的工艺-ZL201610808487.5,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张怡,郑宝东,傅维擎,曾红亮,郭泽镔 |
6 | 一种带鱼鱼肉降血压肽-ZL201811513476.X,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傅维擎,张怡,郑宝东,胡嘉森,曾红亮 |
7 | 一种海藻鱼肉肠及其制备方法-ZL201711391927.2,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郭泽镔,王健一,张怡,孙思薇,林雄,林鸿 |
8 | 一种香芋鱼肉肠及其制备方法-ZL201711392814.4,权利人:开元kaiyuan(中国),发明人:郭泽镔,王健一,张怡,孙思薇,林雄,林鸿 |
9 | 鱼丸制品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ZL201510162545.7,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伟 |
10 | 一种蟹肉棒封装装置-ZL201610135071.1,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魏倩婷,蒋荣龙 |
11 | 一种蟹籽鱼丸及其加工方法-ZL201510229949.3,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雄 |
12 | 一种墨鱼丸及其制备方法-ZL201310625966.X,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魏倩婷,蒋荣龙,郑红 |
13 | 一种海带墨鱼丸及其制备方法-ZL201210015051.2,权利人:福建省连江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发明人:陈滢增 |
14 | 一种芝士鱼丸及其加工方法-ZL201510229991.5,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伟 |
15 | 包心海带鱼糜制品及其制作方法-ZL201010610662.2,权利人:福建省连江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发明人:陈滢增 |
16 | 一种春鱼棒及其制备方法-ZL201410078365.6,权利人: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吴其明,吴加明 |
17 | 一种包心鱼丸加工系统-ZL201310656896.4,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陈为味 |
18 | 一种蔬菜海带糕及其制备方法-ZL201210015037.2,权利人:福建省连江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发明人:陈滢增 |
19 | 一种萝可酥及其制备方法-ZL201410078380.0,权利人: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吴其明,吴加明 |
20 | 一种龙虾风味鱼糜制品及其制作方法-ZL201510230262.1,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伟 |
21 | 一种包心海参鱼丸及其制备方法-ZL201110364922.7,权利人:福建省连江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发明人:陈滢增 |
22 | 一种海带三明治及其制备方法-ZL201210015040.4,权利人:福建省连江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发明人:陈滢增 |
23 | 一种鱼肉全自动采集方法-ZL201610250510.3,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24 | 一种鱼肉全自动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ZL201610250539.1,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25 | 一种带废水处理装置的鱼糜预处理装置-ZL201610250538.7,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26 | 一种包心鱼丸机-ZL201310656917.2,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郑顺辉 |
27 | 一种鱼卷成型机-ZL201610250509.0,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28 | [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洗鱼机-ZL2016 2 0339302.6,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29 | [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去鱼鳞机-ZL2016 2 0339301.1,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0 | [实用新型]一种鱼类自动采肉机-ZL2016 2 0339285.6,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1 | [实用新型]一种鱼肉全自动制备装置-ZL2016 2 0339249.X,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2 | [实用新型]一种鱼肉预处理装置-ZL2016 2 0339425.X,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3 | [实用新型]一种鱼肉分级精滤机-ZL2016 2 0339250.2,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4 | [实用新型]一种鱼糜脱水装置-ZL2016 2 0339281.8,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伟 |
35 | [实用新型]一种高频搅拌机-ZL2016 2 0182203.1,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严 |
36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高温水煮设备-ZL2015 2 0205701.9,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37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低温水煮设备-ZL2015 2 0206066.6,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38 | [实用新型]鱼丸自动加工机-ZL2007 2 0006649.X,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庄 |
39 | [实用新型]食品水煮成型生产线的链条传送装置-ZL2010 2 0258667.9,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雄;王锦松 |
40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低温水煮槽提升设备-ZL2015 2 0206145.7,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41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生产设备-ZL2015 2 0206191.7,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42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冷却设备-ZL2015 2 0206192.1,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43 | [实用新型]具有均衡馅料比的鱼丸成型机-ZL2010 2 0258163.7,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雄;王德明 |
44 | [实用新型]能避免漏馅的鱼丸成型机-ZL2010 2 0281474.5,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滕用雄;王德明 |
45 | [实用新型]可调节出料口大小的馅料出料斗-ZL2012 2 0299208.4,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锦松 |
46 | [实用新型]馅料出料斗-ZL2012 2 0296806.6,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锦松 |
47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机-ZL2013 2 0800828.6,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 张曰富;滕国术;丁长平 |
48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加工系统-ZL2013 2 0800802.1.X,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 张曰富;滕用雄;滕国术 |
49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机的切刀装置-ZL2013 2 0800830.3.X,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 张曰富;滕用雄;滕国术 |
50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机的送馅装置-ZL2013 2 0799969.0,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张曰富;滕国术;滕用庄 |
51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机的搅拌装置-ZL2013 2 0799956.3,权利人: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张曰富;滕国术;丁长平 |
52 | [实用新型]鱼丸制品外皮、内馅形成机构-ZL 2015 2 0206325.5,权利人: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王中枢;滕用伟 |
53 | [实用新型]一种包心鱼丸制成系统-ZL 2016 2 0339149.7,权利人: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 腾用伟 |
54 | [实用新型]一种蟹肉棒全自动生产系统-ZL 2015 2 1119497.5,权利人:东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庄 |
55 | [实用新型]一种蟹肉分料装置及其分料方法-ZL 2015 1 1011186.1,权利人:东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腾用庄 |
九、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成果在我国16家规模企业成功应用(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天源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鱼极食品有限公司、东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舟山腾新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海欣水产有限公司、福建明旺食品有限公司、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御厨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瑞云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康之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拓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州西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威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增值3倍以上,大幅提升我国海水鱼加工的产业优势,拓展海洋鱼源蛋白高值化利用新途径,促进海水鱼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三年,新增产值72.54亿元,新增利税10.04亿元,实现海洋鱼源蛋白提质增效,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力地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食品产业的发展,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15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针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恢复困难的现实,历时10余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连续资助下,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汀红壤丘陵区生态定位试验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采用遥感、无人机航拍、实地调查、定位观测等多途径结合的方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全面揭示了红壤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水土流失BLP预测模型;绘制了长汀红壤区土壤丰缺和植被恢复区划图,建立了红壤区水土保持植物数据库和植被恢复重建的定性模型;综合水土流失、土壤特性、植被多样性、小气候、碳循环等指标,最终优选出适合红壤不同强度侵蚀区和恢复阶段的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建立了示范基地,供红壤侵蚀区推广应用,对红壤区水土流失持续精准治理、生态功能提升和碳中和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
主要完成人:侯晓龙,岳辉,马祥庆,张厚喜,冯随起,蔡丽平,杨凯杰,刘爱琴,林根根,彭绍云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张厚喜, 林丛, 程浩, 黄智军, 马祥庆. 一种便携式精确分层土柱采集器, ZL201721877333.8, 授权时间:2018年7月6日, 实用新型
(2)张厚喜, 林丛, 马祥庆, 程浩, 黄智军. 一种用于研究野外土壤移置模拟增温的试验装置, ZL201820970186.7, 授权时间:2018年12月28日, 实用新型
(3)张厚喜, 林丛, 黄智军, 马祥庆, 程浩. 一种用于原状土柱培养过程中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ZL201821011820.0, 授权时间:2019年2月15日, 实用新型
(4)张厚喜, 林丛, 黄智军, 马祥庆, 程浩. 用于土柱移位培养气体分层收集的试验装置, ZL201821891452.3, 授权时间:2019年8月20日, 实用新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Xiaolong Hou#, Hang Han, Mulualem Tigabu, Liping Cai, Fanrui Meng, Aiqin. Liu*,Xiang qing Ma. Chang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diat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Changting, 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9,38:171-179
(2)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黄智军,刘青,陈顺钰,赵雅曼.不同自然降雨等级下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的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学报,2020,34(1):27-33.
(3)黄智军,刘青青,颜耀,马祥庆,刘博,侯晓龙.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土壤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2021,41(5):456-463.
(4)颜耀,张辉,黄智军,马祥庆,侯晓龙.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福建省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9(1):67-72.
(5)李建民,马祥庆等著.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实用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6)李启艳,黄偲祺,朱晨璐,李宗勋,郭世鸿,侯晓龙.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场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多样性.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3):251-259.
(7)Xiaolong Hou#, Hang Han, Mulualem Tigabu, Liping Cai, Fanrui Meng, Aiqin. Liu*,Xiang qing Ma. Chang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diat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Changting, 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9,38:171-179
(8)Xiaolong Hou#, Hang Han, Fanrui Meng, Liping Cai*, Aiqin. Liu,Intermittent lead induced stress on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an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Pb in Pogonatherum crinitum seedlings, Plant biology, 2019, 21:634-642.
(9)Yaman Zhao, Xiaolong Hou*, Mulualem Tigabu, Shunyu Chen, Qiyan Li, Zongxun Li,Liping Cai. Effects of acid stress on germination, plasma membrane integrity and subcellular structure of Neyraudia reynaudiana seeds.Flora,2020,263,151549.
(10)Xiaolong Hou, Hang Han, Liping Cai, Aiqin Liu, Xiangqing Ma, Chuifan Zhou,Guo Wang , Fanrui Meng. Pb stress effects on 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s of Pogonatherum crinitum seedlings. Flora, 2018, 240: 82-88.
(11)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蔡丽平.酸、镉胁迫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草业学报,2019,28(12):63-74.
(12)李启艳,翁炳霖,李宗勋,赵雅曼,陈顺钰,侯晓龙,蔡丽平.稀土矿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360-4368.
(13)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韩航,侯晓龙,蔡丽平,铅锌矿集区7 种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39(3):232-240.
(14)赵雅曼#,陈顺钰,张韵,姜云,侯晓龙,蔡丽平,酸、Cd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细胞结构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38(1): 60-69.
(15)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李启艳,姜云,侯晓龙,蔡丽平,Pb、Cd和酸胁迫下枫香萌发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亚细胞结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38(3): 510-520.
(16)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韩航,侯晓龙,蔡丽平Pb、Cd和酸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018,26(5):1173-1180.
(17)陈顺钰,韩航,薛凌云, 张韵,侯晓龙,蔡丽平,周垂帆. Pb、Cd 和酸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7(4):647-655.
项目16
提名奖种: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是壳斗科青冈属常绿高大乔木,心材赤红色,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具有高价值、高适应性、高生长量的“三高”特点,是亚热带地区造林和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针对种群特性不清晰、种质现状不清、基础研究薄弱、育苗体系不完善、繁育与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创新了育苗技术,取得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系列创新成果,提升产业竞争力。主要创新点包括:(1)系统调查种质状况,全面掌握种群特性,揭示了赤皮青冈种群特征和种质状况,发现了种子雨的强度和时序分布规律,明确了赤皮青冈作为建群种的生态功能及其种质资源状况和造林可行性。(2)掌握种子萌发特性,发现生理和分子机理,揭示了赤皮青冈种子萌发特性的生理学特征和分子机制,获得了种子贮藏环境参数,对种子自然衰变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测定,通过糖酵解和TCA循环途径中的转录反应及淀粉和蔗糖代谢中的转录反应发现参与淀粉代谢的蛋白质和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并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3)发明种子萌发整齐度调控技术,创建优质苗木繁育体系,发现了外源激素处理种子后其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学变化规律,发明了ABA处理统一调节种休眠、在萌发期用含有外源激素的人工种子包衣材料统一调节种子萌发时间的技术,引入萌发整齐势、萌发偏向系数进行促萌效果评价,该技术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并转让给企业应用。(4)发掘优良种质,实现良种利用,对赤皮青冈优良种质进行评级和筛选,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创建种质资源库和优良种质分子标记数据库,建立的采种母树林获得省级良种审定,建立了赤皮青冈的优良种质收集库和繁育圃。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建瓯市林业试验林场、福建省建瓯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要完成人:陈世品、谢健、林文俊、陈国兴、陈伟、陈义堂、陈新艳、马良、蔡德淡、邱群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 一种提高赤皮青冈种子萌发整齐度方法.陈世品,陈伟,卢思,林文俊. 开元kaiyuan(中国). ZL201811187070.7.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谢健.赤皮青冈种群的生存分析.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03):254-256.
2.陈国兴. 福建(建瓯)赤皮青冈种子雨特征.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31(02):161-164.
3. Madiha Zaynab , Dezhuo Pan , Mahpara Fatima , Yasir Sharif , Shipin Chen ,Wei Chen. Proteomics analysis of Cyclobalanopsis gilva provides new insights of Low seed germination. Biochimie, 2021,180:68-78.
4. M. Zaynab, D. Pan, M. Fatima, S.Chen, W. Chen. ranscriptomic approach to address low germination rate in Cyclobalnopsis gilva seed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8,119:286-294.
5. Madiha Zaynab, Dezhuo Pan, Mahpara Fatima, Ali Noman, Shipin Chen, Wei Chen.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key proteins in seed germination of Cyclobalnopsis gilva.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9,83:106-111.
项目17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毛竹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笋材两用,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生态竹种。该项目以材用毛竹林高效培育为目标,集成优化结构调控、水肥耦合、养分精准管理、带状采收模式在内的毛竹林精准培育和规模化经营技术体系,创新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实现材用毛竹林节本省力的可持续经营。项目成果属于森林培育技术领域。
(1)系统分析比较材用毛竹林不同宽度带状采伐后新竹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变化规律、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新竹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毛竹地下竹鞭结构特征、根系特征、营养元素分配特征、非结构性碳分配规律等相关研究,阐明了带状采伐后毛竹林更新机理。最终提出了带宽8m、15cm沟施、施肥量1125kg/hm2,氮磷钾配比17:8:5、深翻垦复的带状采伐培育技术模式,创新毛竹林传统人工择伐收获方式,为材用毛竹林今后大规模机械化采伐作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以材用毛竹林养分需求规律为基础,根据竹林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情况,结合竹笋产量、新竹数量及质量、不同生长阶段毛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等施肥效应指标,开发了材用毛竹林专用复合肥,竹材产量提高了24.0%,竹材胸径提高了12.7%。
(3)综合分析田间水肥处理对毛竹出笋量、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新竹数量、叶绿素、叶片养分吸收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全效养分吸收量等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毛竹林最优水肥耦合模式,即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含水量的65%±5%,施肥量为12.5 kg/m2在毛竹田间水肥管理中综合评价最好,实现材用毛竹林对水肥的高效利用,可节省劳动力投入90%以上,为毛竹林省力化水肥一体管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
主要完成人:荣俊冬、郑郁善、李士坤、陈礼光、何天友、温伟庆、郑林、游德龙、陈凌艳、陈清专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发明单位 |
1 | 实用型发明专利 | 一种毛竹林开沟施肥一体机 | 开元kaiyuan(中国) |
2 | 团体标准 | 带状采伐材用毛竹林经营技术规程 | 开元kaiyuan(中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郑风英,李欣欣,李士坤,荣俊冬,陈礼光,郑郁善.带状采伐下施肥对毛竹生理特性的影响[J].竹子学报,2021,40(2):22-28.
[2]张洋洋,凡莉莉,黄霞,熊婷婷,荣俊冬,李士坤,郑郁善.毛竹林带状采伐后垦复施肥对新竹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4):1047-1054.
[3]荣俊冬,凡莉莉,吴君,李士坤,陈礼光,温伟庆,郑郁善.灌溉对毛竹冬笋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21,41(9):1545-1551.
[4]张洋洋,凡莉莉,徐文达,阿卜来提·达伍提,荣俊冬,郑郁善.带状采伐后不同时期毛竹林恢复和土壤养分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20,40(8):1407-1413.
[5]张洋洋,凡莉莉,王敏,何天友,荣俊冬,郑郁善.带状采伐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3):234-242.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合约 | 国际竹藤中心、开元kaiyuan(中国) |
2 | 检索查新报告 | 检索查新报告 |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5) |
3 | 其他相关资料 | 现场查定意见 | 国际竹藤中心 |
3 | 其他相关资料 | 科技评价报告 | 福建省中智科技评价中心 |
项目18
项目名称:高难度化工有机废水纳米碳基光电催化氧化协同电絮凝技术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南平市科技局
项目简介:
针对化工有机废水可生化性差、生化尾水难以持续高效处理等技术瓶颈开发了纳米碳基光电催化氧化协同电絮凝技术,其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传统铁基催化剂成本高、Fe2+难以重复利用以及反应条件苛刻等缺点,研发了基于碳骨架活性纳米碳基光电催化剂(nCF-peM),并建立了高效低廉的nCF-peM制备方法。(2)针对传统电极材料电流效率低、金属离子难以重复利用、制备费用昂贵等缺点,发明了系列铁铝硅复合碳基电极,研发了光电催化-电絮凝一体化系列设备。(3)针对高浓度化工有机废水生物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盐度高等特点,率先提出了纳米碳基光电催化氧化协同电絮凝技术,并以该技术为核心构建了纳米碳基光电催化氧化协同电絮凝-生化处理-尾水回用的完整工艺链。成果已在国内外70余个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上推广使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武夷学院、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龙源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绿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林皓、叶捷、刘瑞来、胡家朋、陈小叶、傅继达、周顺桂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发明专利:氮掺杂多孔活性碳/MnS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ZL201810515860.7
(2)发明专利:活性炭纤维负载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ZL201710224649.5
(3)发明专利:活性碳纤维膜负载ZnO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ZL201710224084.0
(4)发明专利:活性碳纤维膜负载TiO2/ZnO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ZL201710224312.4
(5)发明专利:铁铝硅复合碳基电极及其在废水脱色中的应用ZL201010589433.7
(6)发明专利:一种多维复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废水的方法ZL201510815899.7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同时具备絮凝沉淀及电气浮功能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器ZL201820547168.8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含酚煤气洗冷废水的光电协同催化脱酚反应器ZL201820946604.9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污水净化设备ZL201720420783.8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外循环负荷催化氧化反应器ZL202020889520.3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Hu JP, Chen J, Lin H, Liu RL, Yang XB*. MOF derived Ni/Co/NC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propertie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J].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18, 259:1-4
(2)Yang XB, Yang WS, Fu XP, Hu JP*, Chen J. N-enriched porous carbon doped with Co, Ni, and Mo a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1, 35:18318-18325
(3)林皓, 吴艺琼, 胡家朋, 刘瑞来. 电纺纤维素基活性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J]. 化工进展. 2017, 36(10): 3771-3777
(4)林皓, 张健, 刘瑞来, 胡家朋, 饶瑞晔. EF-Feox法预处理煤气洗冷废水中试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45(07):190-195
(5)Ye J, Hu AD, Ren GP, Zhou T, Zhang GG, Zhou SG. Red mud enhances methanogenesis with th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hydrolysis-acidification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47: 131-137
项目19
项目名称:南亚热带城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针对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游憩功能差、碳汇功能弱及生态效益低等突出问题,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林业科研等5个项目资助下,通过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树种选择、群落结构优化构建技术和景观优化效果评价,构建了南亚热带城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1)构建了南亚热带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技术体系。开展57个典型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监测,分析城市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性,依据不同功能目标提出6种景观林群落营建类型,遵循近自然式植被恢复原则提出8种城市生态风景林植物景观结构优化途径,基于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森林景观三者的耦合关系,形成了城市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体系,并在福州、厦门等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城市森林质量与综合功能的全面提升。
(2)研制了城市生态风景林固碳增汇经营与调控技术。首次揭示了城市生态风景林不同混交群落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不同林窗尺度土壤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探索干湿交替环境对林内和林窗环境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高碳汇城市生态风景林集约经营与调控技术,实现了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统一。
(3)建立城市生态风景林动态评价技术与效益评价体系。创新利用动态场景可视化呈现手段,评价不同人群对生态风景林景观的偏好,建立了城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探索不同树种在释放空气负离子、吸附 CO 和 TSP、滞尘、吸收硫及固碳等功能效益,揭示城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因子时空分布规律,运用CITY green模型量化评估厦门岛区域碳储存量及清污能力,从结构、功能、景观和效益等指标中选取19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城市生态风景林健康评价模型,为城市生态风景林功能提升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4) 提出城市生态风景林森林康养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利用感知属性法系统研究森林空间环境与人体心境复愈性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养恢复效果,提出了城市生态风景林康养功能提升技术,丰富了城市生态风景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
出版《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厦门城市森林研究》、《乡村人居林》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经专家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闽江学院,福建省源野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董建文;洪志猛;叶功富;许春如;潘辉;黄石德;傅伟聪;刘晓华;陈梓茹;尤龙辉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专著:
[1]董建文. 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叶功富,倪志荣,洪志猛,卢昌义,陈存及,廖福霖.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邱尔发,董建文,许飞等著.乡村人居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论文:
[1]Chen Z, Fu W, Bosch C, Pan H, Huang S, Zhu Z, Qiao Y, Wang N, Dong J.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Forests, 2019,10(4).
[2]洪志猛.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理论与景观优化途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01):106-114.
[3]洪志猛.厦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2):51-54.
[4]洪志猛,叶功富,康伟锋,潘辉,关庆伟.基于 ETM~+影像的厦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S1):138-141.
[5]洪志猛,叶功富,陈文静,潘辉,关庆伟,蔡干强.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07(05):16-19.
[6]洪志猛,叶功富,肖胜,倪志荣,郭剑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比较[J].中国城市林业,2003(03):14-18.
[7]叶功富,洪志猛,甘永洪,倪志荣,蔡干强,郭剑锋.厦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05):71-74.
[8]兰思仁,陈登雄,方镇坤,邬东璠,洪志猛,潘辉,陈裕德.厦门城市生态风景林树种选择与景观构建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09,7(06):16-19.
[9]陈梓茹,傅伟聪,朱志鹏,董建文.全景呈现技术在景观视觉评价中应用的优劣势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04):584-593.
[10]朱玉洁,翁羽西,傅伟聪,董建文,王敏华.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影响——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科学,2021,57(03):9-17.
[11]兰宇翔,朱志鹏,乔雨轩,傅伟聪,陈晗,董建文.南方水土流失区景观质量评价——以福建长汀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03):587-596.
[12]傅伟聪,朱志鹏,陈梓茹,黄淑萍,王敏华,丁国昌,董建文.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2018,54(01):22-31.
[13]陈梓茹,傅伟聪,董建文.基于场景可视化的城区山体美学质量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中国园林,2017,33(10):108-112.
[14]潘辉,黄石德,王玉芹.福州市城市森林吸收SO2功能及价值评价[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02):122-127.
[15]潘辉,刘晓华,黄石德,蔡燕徽.城市行道树对一氧化碳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11,32(05):116-119.
[16]黄石德,刘晓华,潘辉.高质量浓度CO对福州基调树种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04):11-13.
[17]潘辉,李永莉,黄石德,蔡邦平.棕榈科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密度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03):69-70+81.
[18]刘晓华,黄石德,潘辉,高元竞.城市绿化树种对道路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01):79-83.
[19]潘辉,刘晓华,黄石德,高元竞.城市行道树对道路空间CO浓度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04):356-360.
[20]黄石德.降水和凋落物对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 29(02):218-225.
[21]黄石德,潘辉,叶功富,黄传春,赵凯.模拟干湿交替对林内和林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06):1175-1179.
[22]黄石德.林内和林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03):274-279.
[23]黄石德,潘辉,叶功富,蔡燕徽,洪志猛. 林窗干扰对森林公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2009:30-35.
[24]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2010:1127-1131.
[25]范少辉,洪志猛,叶功富,刘荣成,张建生,肖胜.沿海城市惠安县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01):86-90.
[26]王耀萱,兰思仁,洪志猛.基于CITYgreen 模型的厦门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02):20-23.
[27]洪志猛.不同生境下厦门城市绿化树种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性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1, 4(103):25-29.
[28]洪志猛,叶功富,方添明,颜鸿伟,倪志荣,郭剑锋.城市森林结构格局的建设理念及合理布局[J].林业勘察设计,2006(02):30-33.
[29]叶功富,洪志猛.厦门城市防护林体系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2003(03):19-22.
[30]傅先庆,叶功富,洪志猛,张梓萍.中国城市森林文化建设透视[J].中国城市林业,2003(02): 47-50.
硕士论文:
[1] 陈文静.厦门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与效益评价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07
[2] 洪志猛.厦门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分析与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 王玉芹. 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开元kaiyuan(中国),2011.
[4] 赵凯. 福建柏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碳储量的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0.
[5] 蔡燕徽. 城市基调树种滞尘效应及其光合特性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0.
[6] 刘晓华. 城市森林基调树种降污功能评价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09.
[7] 朱洪如. 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效应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09.
[8] 李永莉. 厦门棕榈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的评价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08.
[9] 王丹丹.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调控技术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0
[10] 王耀萱.基于CITYgreen 模型的厦门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4
[11] 陈燕艺.马尾松马占相思纯林及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4
[12] 聂典.厦门城市森林两种林分固碳能力的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5
[13] 范蓉. 基于GIS 的南平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14] 王亚蕾.基于感知属性法的森林康养空间复愈性研究-以福州植物园为例[D].开元kaiyuan(中国),2019
[15] 战韵竹.森林康养背景下不同林分类型对人体影响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开元kaiyuan(中国),2019
[16] 杨小可.南方竹林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毛竹林景观质量为例[D].开元kaiyuan(中国),2017
[17] 陈泽良.厦门城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5
[18] 黄健颖.厦门典型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及游憩化研究[D].开元kaiyuan(中国),2015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行业标准:班勇,陈鑫峰,董建文,张燕,李奎,王珂,陈樱一,阙晨曦,贾俊艳,张伟娜. 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S]. LY/T 2790-2017.
实用新型专利:
[1] 吴桐,朱哲民,董建文. 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生态步道结构.开元kaiyuan(中国),ZL202021143793.X
[2]吴桐,朱哲民,董建文.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升降观景台结构开元kaiyuan(中国),ZL 201921130021.X
[3] 尤龙辉,尤龙杰,叶功富,高伟,游惠明.一种便携式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ZL 201922132712.X
[4] 尤龙辉,高伟,叶功富,林文泉,程分生,杨洋.一种监测植物细根趋肥特征的土壤营养圈.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ZL 201921337384.0
[5] 高伟,尤龙辉,叶功富,聂森.一种森林土壤碳含量检测装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ZL201921477048.6
项目20
提名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重点突破食品安全“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新型杀菌保鲜技术是“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项目依托“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亚热带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研发出一系列以光动力杀菌技术为核心、辅助液氮速冻、气调保鲜等集成杀菌技术,形成新型杀菌保鲜技术的理论及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于福建省特色农(海)产品的杀菌保鲜中。主要内容如下:
(1)创新光动力杀菌作用机制:
全面解析光动力多位点灭活食源性致病菌作用机制,首次证实RecA介导细菌类凋亡程序性死亡参与光动力灭活机制;创新性引入EDTA-Na协同作用,有效解决光动力灭活革兰氏阴性菌效率较低的关键技术瓶颈。为后续集成杀菌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2)创研肉制品复合保鲜减菌化技术:
自主研发新型姜黄素包合物光敏剂,创新制备可降解光动力减菌保鲜膜,联合真空预冷-气调保鲜包装技术将冷鲜猪肉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10天,提高肉品品质;基于姜黄素杀菌活性研发新型姜母鸭卤料,配合变温阶段式杀菌工艺,有效解决闽台特色肉类菜肴姜母鸭储藏过程中品质易劣变问题。
(3)开发海产品高值化保鲜集成技术:
集成光动力和液氮速冻技术应用于带壳鲍鱼冷冻保藏加工,开发高品质速冻调理鲍鱼、速冻绿鲍、速冻黄金鲍等系列新产品;创研声光动力技术延缓虾滑冷藏期间品质劣变,实现冷藏虾滑货架期由2天提升至6天;首次将光动力技术应用于即食海蜇控菌减铝,成功开发低铝海蜇产品;集成超声波、木瓜蛋白酶和光动力技术实现海螺肉嫩化保鲜,开发切片螺肉-“黄金鲍片”等新产品;开发聚乙烯薄膜-溶菌酶-卡拉胶-姜黄素包装材料,有效抑制即食海苔脂肪氧化并显示新鲜度。
(4)创新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以光动力技术为基础,成功开发适用于鲜切哈密瓜的新型抑菌保鲜技术,为鲜切水果的保鲜提供新思路;开发光动力技术有效解决真空包装鲜莲储运过程酸败胀袋问题,集成超声波辅助浸渍-速冻技术显著降低带壳毛莲非酶褐变,开发新型速冻带壳毛莲调理食品。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莆田市汇龙海产有限公司,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福州泽霖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林少玲,女,1985年生,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立项、制定方案、实施、论文撰写与审核以及科研总结。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第 1、2、3、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以上。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
胡嘉淼,男,1984年生,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生产,参与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 2、3、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光动力杀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5%,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张志刚,男,1968年生,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实施项目计划,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生产,参与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2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肉制品复合保鲜减菌化技术的研究和中试生产。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5%,参与制定国家标准(GBT40945-2021),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
林建杰,男,1980年生,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项目主要完成人,实施项目计划,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海产品高值化保鲜集成技术的研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
曾绍校,男,1980年生,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教授。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生产,参与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 3、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海蜇光动力降铝减菌技术和鲜莲加工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5%,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
林玉雨,男,1970年生,莆田市汇龙海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高端鲍鱼产品的应用与生产,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梁挺帅,男,1979年生,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即食海苔的应用与生产,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以上。
王坤建,男,1975年生,福州泽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目主要完成人,本人参与产品的实验室研究,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2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开发高品质海蜇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赖丹宁,女,1998年生,开元kaiyuan(中国)食品科学学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等技术性工作。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2、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果蔬贮藏保鲜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
苏永裕,男,1968年生,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产品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负责组织设备的安装以及生产人员的组织与管理。对本项目“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栏中所列第2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肉制品复合保鲜减菌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授权号 | 授权时间 | 授权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包装即食海蜇的光动力减菌保鲜膜 | ZL201910012907.2/CN109517226B | 2021-03-30 | 林少玲, 周阿容, 曾绍校, 林以琳, 丘金辉, 赖丹宁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具有识别货架寿命指示标签的即食海苔抗菌包装材料 | ZL201910074732.8/CN109625599B | 2020-06-16 | 胡嘉淼, 林以琳, 林少玲, 曾绍校, 黄志伟, 郑宝东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快速嫩化海螺肉的复配保鲜方法 | ZL201710904701.1/CN107660605B | 2019-10-18 | 林少玲, 葛胜晗, 黄晨楹, 王振宇, 孔子浩, 郑宝东.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鲍鱼软罐头自动灌装设备及其灌装方法 | ZL202010372734.8/CN111470099B | 2021-06-29 | 林海鹏;林玉雨;许俊宾;郑碧谦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夹心海苔及其生产工艺 | ZL 201810110288.6/CN108464462B | 2021-09-17 | 李宁波,梁挺帅,李莉莉. |
6 | 实用新型 | 一种新鲜鲍鱼处理系统 | ZL202021085907X/CN212728650U | 2021-03-19 | 罗灿裕 |
7 | 实用新型 | 一种鲍鱼加工用高压气泡清洗装置 | ZL202022306762.8/CN212014301U | 2020-11-27 | 林玉雨, 林海鹏,许俊宾 |
8 | 实用新型 | 一种用于鲍鱼冷鲜的液氮速冻装置 | ZL2019214359022/CN210532782U | 2020-05-15 | 林海鹏 |
9 | 实用新型 | 一种基于鲍鱼冷鲜用便于脱模的液氮速冻装置 | ZL2019214359111/CN211960781U | 2020-11-20 | 林海鹏 |
10 | 实用新型 | 一种鲍鱼加工用冷冻装置 | ZL01922028171.6/CN211020778U | 2020-07-17 | 林玉雨,林海鹏,许俊宾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期刊名 | 卷、页码 |
1 | 姜黄素膜运载体系的构建及功能性应用研究进展 | 2019-09-10 | 周阿容,林以琳,邱建清,曾绍校,林少玲 | 食品科学 | 41(07): 266-274 |
2 | The effects of photodynamically activated curcumin on the preservation of low alum treated ready-to-eat jellyfish | 2019-07-27 | Jiamiao Hu,Feng Zhou,Yu Lin,Arong Zhou,Bee K. Tan,Shaoxiao Zeng, Siti Sarah Hamzah, Shaoling Lin |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08443. |
3 | 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 of Burkholderia cepacia by curcumin in combination with EDTA | 2018-05-21 | Jiamiao Hu, Shaoling Lin,Bee K.Tan,Siti Sarah Hamzah,Yu Lin,Zihao Kong,Yi Zhang,Baodong Zheng,Shaoxiao Zeng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111:265-271 |
4 | Curcumin-mediated sono/photodynamic treatment preserved the quality of shrimp surimi and influenced its microbial community changes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 2021-10-10 | Dehua Wang,Feng Zhou,Danning Lai,Yi Zhang, Jiamiao Hu,Shaoling Lin |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 78: 105715 |
5 | Preparation and photodynamic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curcumin-β-cyclodextrin complex | 2021-05-26 | Danning Lai ,Arong Zhou,Bee K. Tan,Siti S. Hamzah,Zhigang Zhang,Shaoling Lin,Jiamiao Hu | Food Chemistry | 130117 |
项目21
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生长素是植物中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之一, 而营养元素糖不仅为地球生物提供了主要碳源,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信号分子。生长素和糖不仅调控植物从胚胎发生到器官发育等几乎所有生长发育过程;同时调控植物对外界环境如光和温度等的响应过程。生长素及其相关信号元件在作物中直接调控到其关键农艺性状,如根系大小、植株高矮、种子大小等。深入解析生长素和糖信号网络,有助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生命过程,也为作物精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调控靶点。
申请人徐通达团队和熊延团队一直从事植物生长素和糖信号作用机理的研究。聚焦“生长素和糖协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从全新的非转录调控机制入手,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次鉴定了生长素在细胞膜上的信号转导机制— 传统的理论研究发现生长素能够在细胞核内通过其受体TIR1蛋白直接调控基因转录。申请人的研究首次鉴定到生长素在细胞膜上的重要信号传递元件TMK类受体激酶。该信号通路一方面能够介导生长素快速激活下游信号元件包括小G蛋白等,同时调控了从胚胎发育到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等各个发育阶段(2014., Science 附件#)(2010.,Cell 附件#)(2014,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附件#)。2)揭示了植物响应高浓度生长素的全新信号途径—生长素具有浓度依赖的复杂功能。申请人研究发现了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类受体激酶TMK1的蛋白剪切,将信号从细胞膜向细胞质及细胞核传递,通过稳定非典型Aux/IAA蛋白来抑制基因转录从而抑制生长的信号途径(2019, Nature, 附件#)。3)揭示了糖信号通过TOR蛋白激酶激活植物分生组织的机制—植物TOR激酶是重要信号传递中枢,传统理论认为TOR激酶主要参与蛋白翻译水平的调控。申请人团队研究发现葡萄糖能够激活TOR激酶,从而磷酸化转录因子E2F2a,最终对植物分生组织进行转录重编程(2013, Nature, 附件#)。4)揭示了植物生长素和糖信号共同调控器官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不同浓度生长素与葡萄糖信号协同调控分生组织(地上与地下)细胞分裂活性(2017., PNAS,附件#),及高浓度生长素在器官发育过程中精准调控细胞分裂模式的新机制(2019., PNAS, 附件#)。此外,发现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等过程的精准调控机制(2018., Plant Physiology,附件#),为后续进一步解析高浓度生长素驱动器官发生奠定基础。
同行评价:申请人团队在生长素和糖信号领域的系列研究工作,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相关论文被Faculty1000连续推荐(附件#),被PNAS专题采访介绍(附件#),被同行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附件#)等;其中2019年Nature文章获得2014-2019年度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优秀论文奖(附件#)。申请人担任PNAS,EMBO J,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Plant,PLoS Genetics, 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知名会议上作报告交流,包括国际生长素领域权威会议“国际生长素大会”(2016、2020)、国际拟南芥大会(2019)等(附件#)。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徐通达:完成了生长素TMK信号通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熊延:完成糖信号通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何军:解析生长素决定器官发生机制
黄荣峰:解析生长素调控器官发生机制
林德书:解析生长素调控器官形态机制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刊名 | 影响因子 |
1 | TMK1-mediated auxin signalling regulates differential growth of the apical hook | 2019.4.3 | Cao M#, Chen R#, Li P#, Yu Y, Zheng R, Ge D, Zheng W, Wang X, Gu Y, Gelova Z, Friml J, Zhang H, Liu R, He J, Xu T* | NATURE | 42.779 |
2 | Glucose-TOR signalling orchestrates transcriptome reprogramming and meristem activation. | 2013.3.31 | Yan Xiong*, Matthew McCormack, Lei Li, Qi Hall, Chengbin Xiang, Jen Sheen* | NATURE | 42.779 |
3 | Cell surface ABP1-TMK auxin sensing complex activates ROP GTPase signaling | 2014.2.28 | Xu T, Dai N, Chen J, Nagawa S, Cao M, Li H, Zhou Z, Chen X, Rycke R, Rakusova H, Wang W, Jones A, Friml J, Patterson S, Bleecker A, Yang Z* | SCIENCE | 33.611 |
4 | Differential TOR activat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Arabidopsis root and shoot apexes | 2017.3.7 | Li X, Cai W, Liu Y, Li Y, Fu L, Liu Z, Xu L, Liu H, Xu T*, and Xiong Y* | PNAS | 9.504 |
5 | ROP GTPase-mediated auxin signaling regulates pavement cell interdigi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2015.2.1 | Lin, Deshu; Ren, Huibo; Fu, Ying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3.67 |
6 | Metabolite-mediated TOR signaling regulates the circadian clock in Arabidopsis | 2019.12.17 | Zhang N, Meng Y, Li X, Zhou Y, Ma L, Fu L, Schwarzlander M, Liu H, Xiong Y | PNAS | 9.412 |
7 | Noncanonical auxin signaling reglulates cell division pattern during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 | 2019.10.15 | Huang R, Zheng R, He J, Zhou Z, Wang J, Xiong Y, Xu T | PNAS | 9.412 |
8 | The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IQ67 DOMAIN5 Modulates Microtubule Dynamics and Pavement Cell Shape | 2018.8.1 | Liang H, Zhang Y, Martinez P, Rasmussen C, Xu T*,Yang Z* | Plant Physiology | 6.305 |
9 | ROP GTPase-dependent actin microfilaments promote PIN1 polarization by localized inhibition of clathrin-dependent endocytosis | 2012.2.1 | Nagawa S*, Xu T*, Lin D, Dhonukshe P, Zhang X, Friml J, Scheres B, Fu Y, Yang Z | PLOS Biology | 12.69 |
10 | Cell Surface- and Rho GTPase-Based Auxin Signaling Controls Cellular Interdigitation in Arabidopsis | 2010.2.1 | Xu T, Wen M, Nagawa S, Fu Y, Chen JG, Wu MJ, Perrot-Rechenmann C, Friml J, Jones AM, Yang Z* | CELL | 32.406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其他相关材料 |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公布我院第十批“千人计划”入选资格名单的通知-徐通达、熊延 | 中国科学院 |
2 | 其他相关材料 |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徐通达优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3 | 其他相关材料 |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7年“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入选名单的通知-徐通达、熊延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 福建省教育厅 |
4 | 其他相关材料 | 关于公布2016-2017年度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名单的通知-徐通达、熊延青年拔尖人才 | 福建省教育厅 |
5 | 其他相关材料 | CSPB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徐通达 |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
6 | 其他相关材料 | 2019年度福建省“两红两优”和第十七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拟推荐人选名单公示-徐通达 | 福建省教育厅 |
7 | 其他相关材料 | 第二十六届运盛青年科技奖获奖候选人公示-徐通达 | 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
8 | 其他相关材料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陈新华等通知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特级后备人才的通知-徐通达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
9 | 其他相关材料 | 国际会议邀请证明材料 | 会议主办人/单位 |
10 | 其他相关材料 | 福建青年科技奖证书-徐通达 | 福建省组织部、福建省科协、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科技厅 |
11 | 其他相关材料 | 开元kaiyuan(中国)图书馆检索报告 | 开元kaiyuan(中国)图书馆 |
12 | 其他相关材料 | 科技查新报告 | 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
项目22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杉木是我国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用材树种,近年来随着杉木育种水平的提高,生产了许多高世代杉木良种。本成果针对传统施肥配方与高世代良种杉木需肥特性不匹配的技术瓶颈,先后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等系列项目资助下,开展高世代良种杉木施肥配方关键技术10余年的系统研究,研究出高世代杉木良种苗木的需肥特性和DRIS营养诊断标准,从营养学角度揭示高世代良种杉木在不同立地和不同发育阶段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筛选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高世代良种杉木幼林龄、中龄林和成熟龄的施肥配方,构建了基于高世代良种杉木苗期、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需肥特性-营养诊断-立地评价-施肥配方”关键施肥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杉木施肥与高世代良种杉木需肥特性不匹配的技术瓶颈,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对解决我国高世代杉木良种大量应用背景下杉木人工林的盲目施肥现象,降低杉木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福建、湖北、湖南和江西等杉木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技术职称 | 文化程度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刘爱琴 | 研究员 | 学士 | 开元kaiyuan(中国) | 项目负责人,负责试验设计、试验实施、外业调查、材料整理等 |
2 | 蔡丽平 | 副教授 | 博士 | 协助项目实施,参与外业调查和材料整理等 | |
3 | 林德喜 | 教授 | 博士 | 开元kaiyuan(中国) | 参与部分试验设计与实施 |
4 | 刘雨晖 | 助理工程师 | 学士 | 开元kaiyuan(中国)莘口林场 | 协助项目实施、参与外业调查及成果推广 |
5 | 陈建兴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福建省建瓯林业局 | 协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
6 | 吴鹏飞 | 教授 | 博士 | 开元kaiyuan(中国) |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和材料整理 |
7 | 林景泉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 | 协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
8 | 周垂帆 | 讲师 | 博士 | 开元kaiyuan(中国) | 协助项目部分实施与数据整理 |
9 | 邹显花 | 讲师 | 博士 | 南昌工程学院 |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 |
10 | 马祥庆 | 教授 | 博士 | 协助试验设计和成果推广的总体指导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 邹显花,刘爱琴,马祥庆,吴鹏飞,胡亚楠,贾代东.用于植物养分控制模拟的超声波雾化培养箱(专利号:ZL 2017 2 1821671.X)
(2) 卢佳奥,吴鹏飞,郑姗姗,郭昊澜,陶长铸,连晓俏.一种植物根系泌氧量测定装置(专利号:ZL 2020 2 3236073.0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李惠通,牛宁,贾代东,魏志超,吴鹏飞,刘爱琴(通讯作者).基于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的杉木苗期施肥营养诊断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1):73-79.
(2) 宋政凯,李惠通,赖慧捷,任衍敏,苏铁,刘爱琴(通讯作者).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04):420-427.
(3)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刘雨晖,刘爱琴(通讯作者).配方施肥对杉木近熟林大径材材种结构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1,41(1):18-25.
(4) Li Y, Zhou CF, Qiu YX, Tigabu M, Ma XQ(通讯作者). 2018 Effects of biochar and litter on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11。
(5) Yun Zhang, Mulualem Tigabu,Zhigang Yi,Huitong Li,Zheng Zhuang,Zhen Yang,Xiangqing Ma(通讯作者). Soil parent material and stand development stage effects on labile soil C and N pool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J]. Geoderma, 2019,338:247-258.
(6) S Selvalakshmi, D Vasu, H Zhijun, F Guo, X Q Ma(通讯作者). Soil nutrients dynamics i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Chinese fir planations in subtropical forests[J]. 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2018, 30(2):242-251.
(7) Zhou CF, Heal K, Tigabu M, Xia LD, Hu HY, Yin DY, Ma XQ(通讯作者). 2020 Biochar addition to forest plantation soil enhances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and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455.
(8) 李惠通,王文辉,黄娟,刘爱琴(通讯作者).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土壤通报,2016,47(06):1521-1528.
(9) 李惠通,张芸,魏志超,贾代东,刘雨晖,刘爱琴(通讯作者).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02):322-328.
(10) 李惠通,魏志超,贾代东,罗洁文,程浩,刘爱琴(通讯作者).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A].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土壤学会:2016:13.
(11)魏志超,黄娟,刘雨晖,贾代东,李惠通,吴鹏飞,刘爱琴(通讯作者).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类群特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5):122-129.
(12) 魏志超,孟李群,李惠通,贾代东,刘爱琴(通讯作者).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37(1):60-66.
(13) 丁文沙,魏志超,孟李群,刘志刚,刘爱琴(通讯作者).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39(06):584-592.
(14) 庄正,张芸,张颖,李艳娟,高文杰,刘爱琴(通讯作者).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17,31(06):183-188.
(15) 刘志刚,朱晨曦,陈敏健,于洋洋,周垂帆,刘爱琴(通讯作者).施用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38(4):393-399.
(16) 杨振,陈智强,王讷敏,吴文景,马祥庆,吴鹏飞(通讯作者).施磷方式对杉木幼苗光合能力及磷素分配的影响[J].开元kaiyuan(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8(01):28-34.
(17) 赖慧捷,李惠通,宋政凯,苏铁,侯政杰,刘爱琴(通讯作者).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OL].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13[2021-07-11].
(18) 陈胜进,叶代全,吕红翠,李文芳,林德喜(通讯作者).铜锌肥对不同林龄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37(2):155-162.
(19) 卜旭凌,黄金华,叶代全,林德喜(通讯作者).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益和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6:67-73.
其他支撑材料
(1)科技查新报告
(2)科技评价报告
(3)推广应用证明
(4)知情同意书
项目23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戴云山脉是台湾海峡西岸第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地理区位独特而重要, 生态环境多样而优良,对全省气候与植被分布及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带, 在气候和植被等方面具有过渡性特征,保存有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是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和闽中生物多样性中心, 拥有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大面积原生性黄山松林, 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与科研价值。长期以来,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仅局限于传统生态学调查与分析,缺乏系统性与机理性探索,至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一是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特征等本底现状尚未查清,使得保护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二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响应机理尚未系统深入分析;三是针对典型阔叶林群落和针叶林群落,尤其黄山松群落生态学特征缺乏研究,群落发展演替内在机制不清晰;四是保护区现有界线范围是否完整涵盖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尚不明确,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缺乏科学依据,存在盲目性。
为此,刘金福教授研究团队自2007年开始迄今,历时十余年,对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空间区划技术研究。基于戴云山植物区系基础研究,探讨典型阔叶林(罗浮栲)、针叶林(黄山松)、具有特色的蜜源植物柃属和毛竹林向杉木扩张等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特征;阐明海拔梯度对戴云山主峰南北坡植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揭示黄山松-马尾松叶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探讨黄山松幼苗更新与土壤养分影响机制,形成戴云山植物多样性完整研究体系;通过戴云山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开展植物多样性生态评价,构建戴云山生态值赋分标准评价体系,提出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算法与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该研究先后完成博、硕士论文15部,发表学术论文3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研究成果是植物群落学、森林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森林经理学和空间信息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与拓展,在生态保护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系统分析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性质、植物资源现状、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等,为我国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补充新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植被与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本底材料;(2)揭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发展演化客观规律及其海拔梯度响应,同时在研发技术上努力创新,发展和丰富了生态保护学基础理论;(3)基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支撑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规划技术研发,设计出科学的保护区选址方案,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探讨自然保护区选址设计与规划,为我国其他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案例参照;(4)研究成果为地带性植被和濒危珍稀物种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保护区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策略和植物多样性永续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对于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成果中野外调查技术、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空间规划技术和研发的应用软件等,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快速与协调发展。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刘金福:负责成果涉及所有课题的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组织课题实施;组织戴云山野外调查,指导实验和论文撰写;对本项目所有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郑世群:参与成果所需外业调查,指导植物种类识别鉴定,参与部分实验工作和数据材料处理工作,参与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工作。
何中声: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实施戴云山野外调查和植被资源统计分析,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徐道炜:协助成果涉及课题申请与实施,协助负责野外调查设计与样品收集,协助指导室内土壤样品测定实验,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林志玮: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指导地块优化规划实验操作,撰写及修改论文,并负责软件著作权申报。
洪宇: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结题书撰写,以及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协助负责本次成果申报材料整合。
李文周: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负责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开元kaiyuan(中国)的联络,参与论文撰写。
陈文伟: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协助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出版社或刊物 |
1 |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 2020. 11 | 刘金福, 郑世群, 徐道炜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Daiyu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2015, 12(3) | 苏松锦, 刘金福*, 何中声, 郑世群, 洪伟, 徐道炜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3 | 基于空间生态集合覆盖模型的自学习禁忌搜索算法在保护区空间选址中的应用—以戴云山为例 | 2017, 28(1) | 黄嘉航, 刘金福*, 林志玮, 郑世群, 何中声, 张惠光, 李文周 | 应用生态学报 |
4 | Elevation Gradient Altered Soil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Pinus taiwanensis Forest on Daiyun Mountain | 2019, 10(12) | 江蓝, 何中声*, 刘金福, 邢聪, 谷新光, 魏晨思, 朱静, 王雪玲 | Forests |
5 | Relationship between Pinus taiwanensis seedling regeneration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nitrogen in Daiyun Mountain, southeast China | 2020, 115(3) | 刘金福, 苏松锦, 何中声*, 江蓝, 谷新光, 徐道炜, 马瑞丰, 洪伟 | Ecological Indicators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材料类型 | 来源 |
1 | 研究技术报告 | 本项目团队 |
2 | 科技查新报告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
3 |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评审)报告 | 福建省农学会 |
4 |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作总结 | 本项目团队 |
5 |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总结 | 本项目团队 |
6 | 横向项目评价报告 |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7 | 应用证明 |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8 | 应用证明 | 永春县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 |
9 | 应用证明 |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
10 | 应用证明 |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
11 | 应用证明 | 德化县林业局 |
12 | 应用证明 | 建宁县林业局 |
13 | 应用证明 | 石狮市林业资源站 |
项目24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为解决我国百香果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竞争力差及产业化不完善等问题,重点围绕百香果种质资源评价、种质创新、种苗繁育、高效栽培及品质代谢、采后贮藏与加工生产关键技术。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系统收集保存百香果种质资源35份,运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厘清资源(品种)关系;开展种质抗寒、抗旱和抗病等性状的评价,筛选2个品种通过省级认定。研发了种子快速萌发技术和LED光照辅助育苗体系,发明了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2)开发了百香果育苗专用装置,制定了砧木育苗和组织培养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率先建立了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内生真菌与百香果根系共生体系;研创百香果无病毒健康种苗“一年一种”和绿色防控栽培模式。(3)研究了百香果有机酸、类黄酮的形成积累和代谢调控,明确了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果皮中花青苷的主要组分。构建了基于果实大小、风味与营养的百香果鲜果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提高百香果品质提供科学依据。(4)分离鉴定了百香果主要病原真菌,阐明了黄果比紫果易腐烂的内在原因和外源水杨酸、退黑素对百香果致腐病原菌高效抑制作用,减缓了果实衰老速度,保证了果实风味品质。研发了百香果果汁速冻最佳参数,制定了《速冻百香果汁(浆)系列产品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龙岩市新罗区良种繁育场、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龙岩市新罗区经济作物推广站、福建莲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康达森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龙岩市福果时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发兴、张文斌、陈清西、倪秋凉、吴胜芳、林水明、林炎照、李斌奇、刘开亮、杜虹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层叠式栽培架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吊网式栽培架 |
4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用于百香果栽培的筒式施肥机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育苗装置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篱式栽培架 |
7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树叉式栽培架 |
8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浇灌装置 |
9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幼苗移植装置 |
10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用于百香果种植的施肥装置 |
11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驱虫装置 |
12 | 福建省新品种认定 | ‘福建百香果1号’ |
13 | 福建省新品种认定 | ‘福建百香果2号’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 作者 | 发表时间 |
1 | The effect of the root-colonizing Piriformospora indica on passion fruit(Passifloraedulis) development: Initial defense shifts to fitness benefits and higher fruit quality | Food Chemistry(IF=7.514) | Yan Chaojun, Faxing Chen,et al. | 2021.10 |
2 |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Acids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itric Acid Accumulation-Related Genes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 of Yellow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and Purple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Passion Frui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5.923) | Zhang Xiaoxue, Faxing Chen,et al. | 2021.4 |
3 |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Pathogens to Control Postharvest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Decays and Multi-Omics Comparative Pathway Analysis Reveals Purple Is More Resistant to Pathogens than a Yellow Cultivar | Journal of Fungi(IF=5.816) | Rizwan, Faxing Chen,et al. | 2021.10 |
4 |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seedlings by LED light regimes | Scientific Reports(IF=4.379) | Dangdi Liang, Faxing Chen,et al. | 2021.10 |
5 | 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and Efficient Agrobacterium-Mediated in Planta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 Plants(IF=3.935) | Rizwa, Faxing Chen et al. | 2021.11 |
6 | Flavonoids Accumulation in Fruit Peel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Related Genes in Purple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and Yellow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Passion Fruits | Plants(IF=3.935) | Meng Shi, Faxing Chen et al. | 2021.10 |
7 | Root Colonization of Piriformospora indica Improves Phyto-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Leaves, Stems, Tendrils and Fruits of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 Advances in Food Sciences | Dangdi Liang, Faxing chen et al. | 2021.3 |
8 | 百香果 ABC 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贾凯杰,陈发兴等 | 2021.4 |
9 | 褪黑素处理对百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 食品工业科技 | 李涵,陈发兴等 | 2021.10 |
10 | 基于转录组的百香果AR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 开元kaiyuan(中国)学报(自然版) | 张小雪,陈发兴等 | 2021.3 |
11 | 鲜食百香果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食品科学 | 马文霞,陈清西等 | 2019.10 |
14 |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百香果品质的影响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杨雪莲,陈发兴等 | 2021.4 |
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 证明材料类型 | 证明材料名称 |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
1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开元kaiyuan(中国)乡村振兴(省长基金)项目 | 开元kaiyuan(中国) |
2 |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 龙岩市科技局农业类重点项目 | 龙岩市科技局 |
3 | 检索查新报告 | 科技查新报告 |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
项目25
项目名称:菠萝产期精准调控及栽培关键技术的创研与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技术发明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菠萝资源丰富,菠萝是我国重要特产经济作物,是经济产值世界第二大热带水果,在闽台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地位,其工农业年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然而项目开展前,传统菠萝花期调控难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花期调控问题是针对常规栽培等菠萝集中上市、种类少、缺乏物流技术、经济附加值低等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组系统研究了植物开花受精调控机理,发现了菠萝成花调控关键因子,研发了菠萝熟期(产期)调控技术,开创了一套科学菠萝田间种植和管理体系,系统研究与合作攻关了菠萝网络销售和物流平台难题,开发了一套菠萝花期智慧精准调控及物流化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主要技术发明创新包括:(1)发现了刺激花粉管萌发生长的小分子化合物,揭示了植物授粉受精的关键调控因子。(2)鉴定了调控菠萝花器官和果实发育的关键基因。(3)开发了菠萝花期调控技术,突破了菠萝开花和成熟受气候条件限制的瓶颈,并开发了一套菠萝科学田间种植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菠萝商品率。(4)建立了市场敏感性的精准产期调控机制,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有效促进了产业增值和产业链的延伸。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秦源,程焱,王小媚,徐健,张园园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 《Pollen tube stimulants from Arabidopsis pistils》(美国专利:US2011/0111959 A1)
2. 《一种鲜食凤梨的反季节催花方法》(专利号:ZL201810311412.5)
3. 《一种调节菠萝产期的周期生产方法》ZL201910595734.1
4. 《一种鲜食凤梨防裂果的方法》(专利号:ZL201810312222.5)
5. 《一种改善凤梨果形的方法》(专利号:ZL201910337049.9)
6. 《一种菠萝幼苗种植打穴机》(专利号:ZL201921195327.3)
7. 《一种凤梨套种火龙果的种植方法》(专利号:ZL201710673026.6)
8. 《菠萝避寒栽培棚内CO2实时监控系统V1.0》(软著号:2021SR0971950)
9. 《一种菠萝叶粉碎装置及菠萝叶粉碎机》(专利号:ZL201910685654.5)
10.《一种凤梨去皮装置》(专利号:ZL202121194346)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Sulfinylated Azadecalins act as functional mimics of the pollen germination stimulant in Arabidopsis pistils. Plant Journal 2011,68 (5) 800-815. (IF=6. 8) (SCI-E收录)
2. Penetration of the stigma and style elicits a novel transcriptome in pollen tubes identifying genes critical for growth in a pistil. PLoS Genetics, 2009, 5 (8): e1000621.doi:10.1371/journal.pgen.1000621. (IF= 8.5) (SCI-E收录)
3. Simple protoplast isolation system for 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studies in pineapple (Ananas comosus L.). Plant Methods. 2018, 14: 95-107 (IF=4.3) (SCI-E收录)
4.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ATP-binding cassette (ABC) transporter gene family in pineapple (Ananas comosus (L.) Merr.) reveal the role of AcABCG38 in pollen developmen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7, 8: 2150-2164. (IF=4.3) (SCI-E收录)
5. Characterization of germline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germline specification in pineapple.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1, 8(1):239. (IF=6.8) (SCI-E收录)
项目26
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微生物是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脱毒转化的重要“引擎”,其本质是物质间的电子转移。微生物胞外呼吸理论的出现,改变了微生物-环境介质互作局限于表面过程的传统认识,为理解关键元素循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降解等关键环境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是当前环境领域前沿热点。该成果历经十余年探索,以多相介质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为核心,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土壤胞外呼吸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创了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新方向。重要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
1. 发现并命名新属4个、新种36个,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胞外呼吸菌种资源库,填补了我国土壤胞外呼吸菌研究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率先报道陶厄氏菌、固氮螺菌等9个菌属的Fe(III)/腐殖质还原、脱氯呼吸新功能,为我国胞外呼吸菌的功能多样性提供了直接证据;系统揭示了细胞色素C、菌毛、鞭毛以及囊泡在胞外电子传递中的作用,深化与拓展了对胞外呼吸电子传递机理的认识。
2. 设计了一系列高通量、在线的生物电化学方法,实现了从“功能基因→蛋白→细胞→生物膜”水平对胞外呼吸菌丰度和呼吸活性的快速定量检测;创建了基于生物膜胞外电子传递过程表征的光谱生物电化学新方法,解决了生物膜电活性原位定量的难题;建立了一套定量测定土壤腐殖质电子转移容量的在线电化学方法,揭示了腐殖质介导电子穿梭的机制,为研究微生物-腐殖质电子交换微观过程提供了有效手段。
3. 揭示了胞外电子传递的矿物介导机制,为了微生物-土壤矿物间的互作提供了新认识;创建了高效电活性生物膜的模块化构筑新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提高胞外电子传递效率的新策略;设计构建了数种土壤微生物电池新装置,实现了基于胞外呼吸理论的生物电化学环境修复应用。
本项目在ISME J.、Environ. Sci. Technol.等环境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8篇,全部论文他引4366次;5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527次,单篇最高他引230次,被Nature、Cell和Chem. Soc. Rev.等权威期刊引用和高度评价;项目成果显著推动了土壤环境科学、土壤电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合,开创了我国土壤微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土壤学科的发展。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万人计划”领军、福建省“百人计划”和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等荣誉;项目其他主要完成人获国家“万人计划”计划青年拔尖、广东省领军人才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完成人2人入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人被列为国际微生物电化学领域最具影响的15名作者之一,项目完成团队是国际上引领研究团队之一。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周顺桂、袁勇、刘星、余林鹏、庄莉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作者 | SCI、EI收入情况 | |
1 | Syntrophic growth with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pili-free Geobacter species | ISME Journal | 2018 | 刘星、卓仕燕、Rensing Christopher, 周顺桂(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2 | In situ investigation of cathode and local biofilm microenvironments reveals important roles of OH- and oxygen transport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 | 2013 | 袁勇、周顺桂(通讯作者)、唐家桓 | SCI收录 |
3 | Manganese dioxide as an alternative cathodic catalyst to platinum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 2009 | 张礼霞、刘承帅、庄莉、李伟善、周顺桂(通讯作者)、张锦涛 | SCI收录 |
4 | Scientific Reports | 2015 | 余林鹏(共同一作)、袁勇(共同一作)、唐家桓、王跃强、周顺桂(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
5 | Interactively interfacial reaction of iron-reducing bacterium and goethite for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9 | 李晓敏、李永涛、李芳柏(共同通讯作者)、周顺桂(共同通讯作者),冯春华、刘同旭 | SCI收录 |
其他支撑的论著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作者 | SCI、EI收入情况 |
1 | 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 | 科学出版社 | 2016 | 周顺桂 | 著作 |
2 | TiO2 nanoparticles-induced nanowires formation facilitates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 2018 | 周顺桂(通讯作者)、唐家桓、袁勇、杨贵芹、邢宝山 | SCI收录 |
3 | Rapid measurement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respiration ability using a high-throughput colorimetric assa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Letters | 2015 | 周顺桂(通讯作者)、温俊林、陈俊华、路秦 | SCI收录 |
4 | Novel gas diffusion cloth bioan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methane-powered microbial fuel cell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9 | 余林鹏、杨祖洁、何秋香、曾建雄、白亚楠、周顺桂(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5 | Electrodes donate electrons for nitrate reduction in a soil matrix via DNRA and denitrification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9 | 秦树平、余林鹏、杨祖洁, Mengya Li, Tim Clough, Nicole Wrage-Mönnig, Chunsheng Hu, Binbin Liu, Shuaimin Chen,周顺桂(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项目27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杉木是我国南方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用材树种。随着杉木高世代良种的大量应用,良种对林地养分和造林技术需求提高,传统的栽培技术已不能适应良种造林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新形势下市场对传统杉木材种需求发生极大变化,市场急需的杉木大径材严重短缺,材种供给结构失衡日趋突出。杉木传统造林技术与高世代育种材料造林不配套、材种供给结构失衡、杉木林经营效益不高及地力下降等问题均是长期困扰新时期杉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研发高世代良种应用背景下杉木高值化大径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及土壤肥力维持关键技术成为新时期杉木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杉木经营过程中培育目标不明确、高世代育种材料造林技术不配套、木材材种供给结构失衡及地力下降等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以提高杉木大径材林分生产力和木材质量及实现地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固定样地长期定位观测以及大量临时样地的野外调查,在揭示杉木大径材材种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基于特大径材产量提升兼顾地力维护(工艺成熟兼顾生态成熟)多目标的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精准密度控制、轮伐期控制及近自然经营等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杉木大径材培育过程中的特大径材的出材量和出材率偏低,地力下降明显等技术难题,突破传统的杉木纯林化、针叶化和多代连栽和皆伐的人工林作业方式,实现了杉木高值化大径材林分质量的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为我国杉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通过对大量杉木试验林出材量及材种结构差异性规律分析,选育出一批适合于杉木大径材培育优良品系。首次研发出应用从枝菌真菌的杉木磷高效利用良种鉴定方法,筛选出对土壤有限磷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基因型,有效减少磷肥施用量,为实现杉木高效生产提供优良种质基础。②通过对不同地位指数杉木大径材培育试验林连续23年的持续观测以及576块不同地位指数、不同林分密度杉木大径材临时样地调查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不同地位指数条件下杉木大径材形成期、快速生长期和材种优势期,阐明了杉木高值化大径材产量及材种与遗传、立地、密度、年龄等多因子耦合关系,系统揭示了杉木高值化大径材产量及材种结构的形成机制;阐明了杉木近自然长轮伐期经营模式与土壤肥力内在关系,揭示出择伐、延长轮伐期以及林下植被更新等措施对杉木高值化大径材复层异龄林林分结构形成机制及土壤肥力提升机制。③首次研制出5-100年生杉木高值化大径材地位指数表;系统构建出基于特大径材产量提升兼顾地力维护(工艺成熟兼顾生态成熟)的杉木高值化大径材多目标的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精准密度控制、轮伐期控制及近自然经营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从杉木中龄林开始确定特大径材为培养目标,延长轮伐期或根据杉木培育的目标直径来控制轮伐期,采用择伐方式,以林下套种的珍贵阔叶树种作为下一代培育目标,从而实现恒被林的目标”的杉木高值化大径材培育新思路。
成果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7篇,他引306次,授权专利2件,培养博硕士生32名,构建出杉木高值化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对全国人工林大径材培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技术成果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杉木主产区推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曹光球、吴鹏飞、邹显花、李明、郑宏、林开敏、陈春莉、马祥庆、刘爱琴、何宗明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专利号 | 专利权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应用丛枝菌根真菌的杉木磷高效利用良种鉴定方法 | ZL201910470356.4 | 吴鹏飞,许静静,吴文景,邹显花,马祥庆 | 吴鹏飞,许静静,吴文景,邹显花,马祥庆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杉木装饰用波纹柱材培育装置 | ZL201921092217.4 | 何宗明,孟庆权,范少辉,郑仁华,林开敏,叶代全,郑宏,马祥庆,黄金华,林强 | 何宗明,孟庆权,范少辉,郑仁华,林开敏,叶代全,郑宏,马祥庆,黄金华,林强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发表刊物 | 年卷页码 |
1 | Growth, Biomass Production and Roo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r in Relation to Initial Planting Density | 2019-11-18 | Taimoor Hassan Farooq, Wenjing Wu, Mulualem Tigabu, Xiangqing Ma, Zongming He, Muhammad Haroon U. Rashid, Matoor Mohsin Gilani, Pengfei Wu | Forests | 2019,10:32 |
2 |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2019-1-10 | 张芸,李惠通,黄彬彬,张颖,刘春华,蒋宗垲,马祥庆. | 生态学报 | 2019, 39: 2520-2531 |
3 | 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杉木大径材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2019-12-11 | 费裕翀,吴庆锥,路锦,季春杉,郑宏,曹世江,林开敏,曹光球 | 应用生态学报 | 020,31:407-416 |
4 | 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杉木大径材培育林土壤特性与出材量的影响 | 2020-1-21 | 费裕翀,吴庆锥,张筱,路锦,季春杉,林开敏,曹世江,林思祖,曹光球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0,26:626-634 |
5 | 间伐密度管理模式对杉木大径材生长的影响 | 2019-11-18 | 许冠军,郑宏,林开敏,林强,邹显花,曹光球,马祥庆 | 开元kaiyuan(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48:753-759 |
项目28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药用菌是我国农业第五大产业,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具有极重要的食用、药用、经济和社会价值。本项目立足我国、福建省食药用菌重要资源和产业优势,针对食药用菌加工过程中活性物质提取率低、能耗高,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不明确,粗加工产品多、高值化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系列问题,以研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研发,经11年多研发,构建了食药用菌高值化加工技术体系,取得系列成果,促进了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服务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主要科技创新点如下:1. 发明高值加工新设备,创研绿色制备新技术,提高活性物质提取率。2. 创建了研究技术体系,探明功效与作用机制,为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 集成深加工技术体系,创制系列高值化产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州东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三明草本宝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菌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厦门一三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古田县庄鑫菌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斌、赵超、赵立娜、吕旭聪、曾峰、陈君琛、林占熺、林建英、郑旻雁、张维元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品类型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作者 | 专利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灰树花全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ZL201710153927.2 | 刘斌,潘雨阳,李田田,花朋朋,刘晓艳,陈弘培,郭伟灵,贾瑞博,黄梓芮 | 福州市惠达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复方灵芝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510576298.5 | 林建英 | 福州东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灰树花硒螯合肽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810148241.9 | 赵立娜,陈紫红,刘斌,于志颖,林占熺,吕旭聪,李鑫 | 开元kaiyuan(中国)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灰树花蛋白酶解物的制备方法 | ZL201510192089.0 | 刘斌,吕旭聪,李燕,童爱均,赵立娜,林占熺,刘晓艳,李鑫 | 厦门一三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黑木耳菌丝球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ZL201210005999.X | 刘斌,陈颖,黄一帆 | 开元kaiyuan(中国)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具有保肝功效的灵芝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410082743.8 | 林建英 | 福州东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高纯度灰树花多酚组分的制备方法 | ZL201610082919.9 | 吕旭聪,刘斌,贾瑞博,李燕,周文斌,陈竟豪,林占熺 | 福建省菌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8 | 发明专利 | 一种食药用菌源硒螯合肽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810148454.1 | 赵立娜,陈紫红,刘斌,于志颖,林占熺,吕旭聪,李鑫 | 开元kaiyuan(中国) |
9 | 发明专利 | 一种药用真菌水提取加工方法 | ZL200910111493.5 | 林建英 | 福州东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10 | 实用新型专利 | 生物活性物质超声提取罐 | ZL202021377613.4 | 刘斌,方智毅,曾峰,童爱均,叶大鹏,黄莹,林震山 | 开元kaiyuan(中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Hypoglycemic activity and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 陈玉青,刘丹,王定一,赖珊珊,钟汝婷,刘媛媛,杨成凤,刘斌,Moklesur Rahman Sarker,赵超 |
2 | Polysaccharide peptide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ameliorate 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high-fat diet-fed rats | 吕旭聪,郭伟灵,李路,余晓丹,刘斌 |
3 |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diabetic potential of a novel hetero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via IRS1/PI3K-JNK signaling pathways | 陈玉青,刘媛媛,Md. Moklesur Rahman Sarker,严新,杨成凤,赵立娜,吕旭聪,刘斌,赵超 |
4 | Ethanol extract of Ganoderma lucidum ameliorates 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odulates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high-fat diet fed rats | 郭伟灵,潘雨阳,李路,李田田,刘斌,吕旭聪 |
5 | 响应面法优化菌草灵芝多肽-硒螯合物的制备工艺 | 赵立娜,陈紫红,陈濠,花朋朋,刘斌 |
项目29
项目名称:主要生物毒素新型快速检测卡及速测仪器的研制与应用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生物毒素特别是真菌毒素和海洋生物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农产品以及海产品,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现行的检查方法灵敏度都比较高,但是缺乏快速、便携、适用于现场实时检测的检测卡和速测仪器。该项目重点研究内容是采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ELISA技术、分子免疫学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胶体金技术、纳米花快速技术,开展海洋生物毒素分离分析、鉴定鉴别,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重要生物毒素的快速、准确、灵敏、可信度高、科学性强、能适应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一套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农产品和食品中生物毒素检测试剂盒及检测仪器,在检测技术上创新,促使我国在生物毒素的监控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首次获得了用于检测用的系列主要生物毒素的基因工程抗体。(2)首创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主要生物毒素检测试剂盒。(3)首次制备了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主要生物毒素快速检测卡。(4)构建了多种传感器检测方法并研制出传感器。(5)首创研制了基于基因工程抗体的快速检测仪器。研制可应用于检测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仪,并实现了ELISA试剂盒及胶体金、纳米花检测卡的产业化,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州大学,福建商学院,福建拓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济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汪世华,王荣智,高跃明,陈清爱,肖志勇,林晓丽,祭芳,黄加栋,姜海燕,张彦丰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 知识产权类别 | 国(区)别 | 专利号 | 完成人 |
一株能稳定分泌抗芋螺毒素的单克隆抗体株及应用 | 发明 | 中国 | ZL201810247480.X | 王荣智,钟燕芳,杨航,王俊程,汪世华,凌素美 |
一株能稳定表达抗干扰素γ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株及应用 | 发明 | 中国 | ZL201711338429.1 | 王荣智,杨航,王俊程,钟燕芳,汪世华,凌素美 |
一种牛乳中乳铁蛋白竞争法纳米花免疫测流层析检测卡 | 发明 | 中国 | ZL201910429625.2 | 王荣智,王俊程,汪世华,刘海梅,李秀兰,凌素美,贾坤志 |
一株表达抗黄绿青霉素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株及其应用 | 发明 | 中国 | ZL201610325110.4 | 王荣智,顾小松,汪世华,杨航,钟燕芳,凌素美 |
一株能稳定分泌抗黄绿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 发明 | 中国 | ZL201410137850.6 | 汪世华,金妮,凌素美,庄振宏,王荣智,袁军,张峰,贾坤志 |
一种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检测仪的校准试条及其制作方法 | 发明 | 中国 | ZL 201310001848.1 | 高跃明,杜民,陈建国,柯栋忠,吴元树 |
一种免疫试条读数仪的模拟前端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 发明 | 中国 | ZL201510669423.7 | 高跃明,杜民,陈建国,柯栋忠,姜海燕,林传阳,黄弘舟 |
一种免疫及生化检测仪的控制系统 | 实用新型 | 中国 | ZL201821978944.6 | 高跃明,陈维锟,王剑楠,杜民,陈建国,姜海燕,黄林南 |
一种免疫试条读数仪的模拟前端检测电路 | 实用新型 | 中国 | ZL 201520801340.4 | 高跃明,杜民,陈建国,柯栋忠,姜海燕,林传阳,黄弘舟 |
一种荧光免疫层析读数仪量量程的方法 | 发明 | 中国 | ZL201610057731.9 | 高跃明,杜民,韦孟宇,潘少阳,林传阳,黄弘舟 |
代表性论文著作目录: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SCI、EI收录 | 年卷页码 | 作者 |
1 |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Development of ELISA and 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 for te-trodotoxin detetcion based on monoclonal antibody | SCI | 2015 | Sumei Ling, Qing-Ai Chen, Yuming Zhan, Rongzhi Wang, Ni Jin, JiePang, Shihua Wang |
2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Development of an ic-ELISA an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based on IgG antibody for detection of ω-conotoxin MVIIA. | SCI | 2019, 378: 120510 | Rongzhi Wang, Zhong Yanfang, Wang Juncheng, Yang Hang,Yuan Jun, Wang Shihua
|
3 | Food Chemistry |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penicillic acid (P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 SCI | 2020, 319:126505 | Sumei Ling, Xiulan Li, Qiang Zhao, Rongzhi Wang, Tao Tan, Shihua Wang |
4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Screening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a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 (scFv) against Citreoviridin toxin. | SCI | 2016, 64: 7640-7648. | Rongzhi Wang, Xiaosong Gu, Zhenghong Zhuang, Yanfang Zhong, Hang Yang, Shihua Wang*. |
5 | 科学出版社 | 《抗体技术》第二版 |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 2018年8月第一版 | 汪世华,贾坤志,凌素美,王俊程,王荣智,肖世伟,谢成杰,杨航,曾令茂,张丹萍,钟燕芳 |
项目30
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依托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研究中心”,系统开展莲子脱水特性理论研究、气载超声耦合微波真空干燥系统创制、莲子真空低温油浴脱水技术研究、微波真空干燥莲子营养品质精准调控以及新产品开发,促进莲子脱水产业的技术升级。主要内容如下:1)在微波真空干燥莲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干燥莲子微观结构与宏观物性间关系、主要营养成分间互作和微波真空处理对莲子蛋白结构及乳化特性的影响,优化干燥工艺从而减少莲子干燥过程中营养损失和收缩。2)微波真空干燥集成应用了超声波预处理辅助技术,显著提高了原料蛋白质利用率和干燥效率,且产品色泽鲜亮、颗粒饱满,实现干莲子的安全优质生产,项目技术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3)采用真空油浴脱水技术研发休闲即食莲子,关键技术已授权获批国家专利,该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我国传统莲子加工产业技术进步,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主要完成单位:开元kaiyuan(中国)、福建闽江源绿田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田玉庭、庄玮婧、刘文聪、郑亚凤、邓凯波、曾绍校、伍鸿强、徐晖、曾红亮、郑宝东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降低油炸莲子含油率的加工方法 | ZL201610436559.8 | 1:开元kaiyuan(中国) | 1:田玉庭,2:王为为,3:赵莹婷,4:张雅玲,5:刘文聪,6:郑宝东,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降低油炸莲子破碎率的加工方法 | ZL201610436032.5 | 1:开元kaiyuan(中国) | 1:田玉庭,2:王为为,3:赵莹婷,4:张雅玲,5:刘文聪,6:郑宝东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低血糖指数莲子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加工方法 | ZL201610215734.0 | 1:开元kaiyuan(中国) | 1:陈秉彦,2:郑宝东,3:卢旭,4:曾绍校,5:郭娟娟,6:张怡,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SCI、EI收录情况 |
1 | 莲子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其微观结构的分形特征 | 2016-6 | 赵莹婷,王为为,庄玮婧,郑宝东,田玉庭(通讯作者) | EI收录 |
2 |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influence of ultrasonic pretreatment on microwave vacuum drying kinetics of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seeds | 2017-5 | Zhao Yingting,Wang Weiwei,Zheng Baodong,Miao Song,田玉庭(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3 | Process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by modeling the kinetics of lotus seed drying combining air-borne ultrasound and microwave vacuum | 2021-9 | Wang Weiwei,Lei Yanping,Lo Y.Martin,Han Yinjie,Zheng Baodong,田玉庭(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4 | Influence of microwave vacuum drying on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qualities of lotus seeds | 2017-8 | Zhao Yingting,Jiang Yajun,Zheng Baodong,Zhuang Weijing,Zheng Yafeng,田玉庭(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5 | Effects of microwave-vacuum pre-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power levels on the structural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lotus seed protein isolates | 2020-3 | Zheng Yimei,Li Zhiyu,Zhang Chong,Zheng Baodong,田玉庭(通讯作者) | SCI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