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院召开光明日报《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 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学习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2-02-22    作者:园艺学院 文/图   

2月21日上午,园艺学院在园艺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光明日报《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学习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肖红新,院长陈清西、学院党委副书记康恩慧、副院长曾黎辉,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团学干部主要负责人、创新创业团队代表等参加会议。

交流会现场

学习交流会上,本次光明日报刊登的27位大学生代表之一,学院2021级茶学专业研究生黄维作个人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随后与会学生代表们畅谈所思所悟,对我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年以来取得的成效作分享交流,对未来如何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如何接好接稳历史接力棒作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热切展望,交流氛围融洽。

肖红新充分肯定了同学们交流的学习体会,赞扬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强调,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光辉历史经验中汲取面对困苦时不竭向前的动力。他寄语同学们做有“底气、骨气、正气、志气”的新时代青年,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陈清西针对会上发言,结合学院实际,发表自身感悟,他强调青年党员和主要学生干部要起带头引领作用,增强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学习积极性,开展工作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方方面面提高帮扶力,加强学院学风建设,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施芷馨表示,从《光明日报》的相关报道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的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读史是读过去,更是明现在、见未来,只有知其所来、明其所趋,才能继往开来、坚定前行。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多是90后、00后,在改革开放开启的美好时代中出生和成长,几乎没有体会过中国曾经的贫穷和落后。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不能仅是停留在了解党史,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而要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作为一名农林学子,一名专硕的研究生,更是应该联系实践去学习,深入自然,扎根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办实事,解难题,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实践资源,借助院校两级组织举办的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比赛平台,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也可通过走进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或相关企业、研究所等机构,寻找符合社会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课题,把科技创新由竞赛成果向实用产品或技术转化,推进实践成果专利化。

2020级茶学专业博士生周喆说,从《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中,我汲取到了百年党史的力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学院茶学硕士黄维同学的发言,从他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作为龙岩人的她对这片红色土地满满的自豪感。同样作为一名茶学专业的博士生,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萦绕再耳边久久回响,殷殷嘱托如千钧激起壮志。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产业快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我们作为茶学学子,要坚持创新驱动,立足于自身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加强对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同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福建省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生博士支部在园艺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开展主题党日,近距离领略红色资源,聆听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同时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以支部、班级、实验室等为单位,利用好党员示范岗,发挥好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强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机制,把学习党史同解决科研问题等相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科研和工作成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先辈之努力,作为后辈我们也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大家对党史的印象更深刻,能够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孙楷为表示,历史值得借鉴,值得学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访谈录中各位同学深受党史教育影响,对国家未来都有了更好的规划,通过他们的发言让我感慨良多。党史学习教育,让我们对党、对国家的思想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文章中讲到:这一代人怎样认知党史、怎样理解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丰功伟绩,决定了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扛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是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棒的教科书,它教会了我们奋斗,努力,坚持不懈才是迎接美好生活唯一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党史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常态化,我认为除了自主学习以外,应该带领同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学习,同时也可以用各类形式进行党史教育,例如举办党史学习主题晚会,鼓励创作党史题材文艺作品等。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叶镔姬说,在学习《光明日报》的过程中,我想起去年有幸跟随指导老师去探访革命老区闽侯县大湖乡的仙山村,在考察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气概,体会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指明了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我看到了农业科学技术给乡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农业硕士,我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志带动乡村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为乡村振兴、农民富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2020级农艺与种业任嘉欣表示,通读《光明日报》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后,我非常荣幸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我的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们带领着我们进步。在去年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一件是党史知识竞答,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来加强我们的理论学习。另一件是“重走长征路”素拓活动,这项素拓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各位党员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长征路上的艰辛,使党史学习鲜活起来、丰富起来。第三件是上好一门党课,由学生党员来讲一堂党史学习教育课,从学生的视角来讲述党史,用更加贴近学生群体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党史学习心得,很有感染力也让人受益匪浅。希望这类活动可以在未来的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中保留下来,越做越好。作为涉农专业学子,如何学以致用是我们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体现。未来我也会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向访谈录中的27位大学生们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努力,利用好暑期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去,以实践行动巩固党史学习成效,不断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

2020级茶学专业研究生孙悦表示,我对《光明日报》这篇报道进行了仔细且又认真的阅读与学习,这其中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作为茶学专业的新农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产中,让理论变得看得到、摸得到,立足自己的岗位,抓实干,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推广。要采用鲜活灵动的形式开展各项党史学习教育,向身边许许多多鲜活榜样学习,如毅然回国发展园艺的李来荣教授,毕生致力于菌草研究的林占禧教授等,他们都是我们的人生榜样,用榜样引领前行,才能更好的一往无前。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杨可航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百年波澜壮阔的党史是我辈青年学深悟透的必修课。一年来,学校、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如开展先进人物引领教育活动,制作原创话剧《深爱》等。我的学习心得《学习榜样强信念,时代选择了我们》一文,也有幸获得学院一等奖。

在过去的一年里,疫情依旧在各地反复发生,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更给予无数青年人前进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带给我力量,90、00后一代已经扛起担子,“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不是说说而已。作为一名研一的学生,更加认识到青年一代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说:明德、诚智、博学、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懈奋斗才是我们挥洒青春的正确路径。奋斗不只是一个激励性的代名词,也是中国青年的底色要求,我们青年人要把奋斗落到实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1级蔬菜学研究生王晋伟表示,通过阅读学习《光明日报》相关报道,我看到了许多最基层、最真实的大学生故事,我感触颇深。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史里看到我们为什么可以成功,从而明白我们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今年是我来福建的第五年,我参加过许多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古田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观看话剧《深爱》、学习李来荣精神等,先辈们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涉农高校的广大师生,坚定着我学农爱农的信念,在福建各地几十次的实地考察,与当地企业、农民的学习交流,与科技小院开展合作,我从对简单的“种地”的认知到对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农业的发展有了深入的认识,坚定了我强国兴农的信念。我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种业振兴的号召,在党的支持下,激发青年大学生智慧和创造力,将农业与互联网+结合,力求将智慧农业成果在基层落地应用。

2020级果树学研究生寇译丹说,学习《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我从中受益匪浅,明白了学党史不仅仅在于文字表述,还在于思想的领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无论我们是何专业、是何水平,都应该致力于党的建设发展中来,尤其是作为园艺学子,更应该致力“三农”建设,投身到一线,努力发光发热,不负党和人民给予我们青年一代的期望。去年我观看了学院编排的《深爱》话剧,讲述了李来荣院士对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让我十分敬佩;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马预备党员培训班,听老师们讲述革命事迹和他们的历史记忆;作为团委学生干部,组织了多场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团组织活动、干部宣讲、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观看了多部红色革命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长津湖》系列等;参与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努力革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引领之下,自觉自愿参与到党史学习和弘扬中来。

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郑寒冰表示,学习了《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这篇报道后,报道中记者说到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让我感触颇深。黄维同学立志强农兴农,要让“一片叶子”更好富一方百姓;孙祯阳同学演绎“会英语”的江姐,以自己的方式告慰先辈;罗宗志同学投身菌草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事业,誓要为人民幸福作出贡献。当代青年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生活,坚持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发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成长为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奉献中焕发光彩。作为一名农林专业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必将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实践,用专业知识提升技能,用刻苦学习扎实本领,像吕子旭、刘宜玮、罗宗志、果昊等同学一样,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建设,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作中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做实事求真效,踏实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老师同学的期盼。努力发挥好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全院学生筑牢历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满怀信心奋进未来。

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刘俊超说,目前的大学生主体已经是00后了,00后怎样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个词让我眼前一亮,全员全程全景式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不止于课堂,不止于书本,让校园里到处都有党史,让党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潮流”,以沉浸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就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021级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徐菽仪说,学习了《光明日报》的相关内容,我从园艺学院研究生学姐黄维感人且真实的笔触中体会到了对家乡福建省的深切自信心,对红色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也为对我们学校和学院的党史教育取得的优异成效的感到自豪。来到农林大仅半年,我就了解了我校的李来荣、林占熺教授的先进事迹,体会到了农林大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从党史课、校史馆参观、团日活动中,都深刻体悟到了校史和院史也是一本很好的党史教育资源,学习好党史,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党史学习教育,多阅读和观看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砥砺奋斗,接过历史接力棒,努力创造新辉煌!我的专业是智慧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让我感到重任扛在肩头,发展还要看地头!在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今天,智慧农业专业是与国家和历史同向,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大好专业,我们会牢记学院老师们的教导,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不负所托,将现代化农业知识运用在祖国的黄土地上,努力成为知农、爱农、乐农的新时代青年,用热血的青春时光助力乡村振兴,谱写祖国复兴的最美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