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靠前、紧贴需求,深入开展“三进三服务”活动,引导学院师生“走进企业、贴进民生、推进合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持续作好社会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自加压力、主动作为,活机制、铸本领为企业帮扶涵养“源头活水”。学院党委通过出台《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制度为牵引,以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逐步建成9支研究方向稳定的科研团队,针对福建丘陵地貌和区域特色作物需求,开展农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5大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82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32项,发表学术论230篇,获批授权专利870件,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打实、点对点为企业发展传经送宝。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挂帅,主动联系,带领教师跑镇村、走企业,开展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坚服务行动,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叶大鹏院长率技术团队长期协助福州科正达机械有限公司开展金针菇采收智能化生产线研发与调试,解决采收机器人技术问题,一台采收机器人可替代20名采摘工人,极大提升金针菇采摘效率。
机械系教工党支部陈学永教授定期为相关企业开展机械结构理论等技能培训与咨询,解决无人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机器视觉识别和定位等问题。
物理系教师陈美香自2021年起全程指导福建新瑞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金线莲,有效解决金线莲种植产量不稳定等5大技术难题,单位种植面积可产生经济效益30余万元。
农业工程研究生党支部郭豪博士长期驻扎尤溪红茶“科技小院”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培训,帮助改善茶园土壤,提升茶叶质量,2021年被评为“福建科技小院优秀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学院教师与企业共建各类专家工作站10个,开展32场次科技下乡,培训人员500多人次。2021年,《福州日报》、福建电视综合频道先后报道了叶大鹏、陈学永教授帮助企业打破技术瓶颈,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
三、创新平台、拓宽渠道,“云答疑”、“云互动”为企业抗疫保产提供“硬核支撑”。面对严峻的省内疫情,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院教师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企业提供线上支持,为实现“抓疫情、不停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学院党委委员,郑书河副院长带领技术团队,在疫情期间通过视频会议,指导松溪相关企业开展棉花打包机生产,解决打包机喂料口堵棉问题,日均创利7500余元;指导武夷山茶园基地机械化开沟施肥,指导制茶企业杀青机结构优化,解决茶园施肥开沟深度不够、杀青机热量不均匀等问题。
陈学永教授为智能装备公司提供智能物流搬运、装卸设备等线上咨询服务,吴传宇高级工程师通过“云服务”对相关企业解决监控误差控制等生产技术难题。

陈学永、吴传宇线上指导企业生产
四、久久为功、深度服务,跟上去、送一程,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还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都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学院党委将持续推进“三进三服务”活动,不断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突破,注重经常性、常搞“回头看”,在持续深入的服务中、在切实解决问题中体现成效,同时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及师资中,将高校培养的学生、科研和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最大程度共享和优化配置产学资源,实现学院人培养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
